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教案(科学浙教版七上).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07 16:25:46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除了要求学生应用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外,还需要使用工具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在学生原有的动手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测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及规范动手操作技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在介绍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渗透特殊测量的科学方法,使本节教学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采用学生动手测量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多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克服障碍的过中,采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㈡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准备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教学
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一段有关测量的录像(也可教师举例),说明测量的重要性。
探索性实验1:学生每人拿出一把米尺(暂盖刻度尺),去测量课桌的长度。讨论后总结:没刻度,不能测量。
然后教师指出: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2:揭去遮盖在米尺上的纸条,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动手实验后总结:测量的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继续讨论:谁跟谁比较?讨论后总结:桌子与刻度尺比较,即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拿出学生中几个记录错误的代表数据:如0.6464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指出错在没有单位,从而引出长度单位。
长度的单位。
指出长度单位就是事先确定的一个标准的长度。世界上各国有不同的长度单位,中国就有丈、尺、寸、分等。为了便于国际交往(通商、科学技术交流等),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m。再出示米尺,来加深米的概念。并介绍其他常用单位。
学生练习:
138000=    千米;0.000075=    微米。说明单位换算应为数值×单位间的进率。
正确选用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3:每位学生拿出甲尺(最小刻度为厘米)和乙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分别测同一块木块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同一块木块用甲、乙两尺得到的准确程度不一样。教师马上投影甲尺和乙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甲、乙两刻度尺上刻度每大格分别是多少?每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用甲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用乙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在学生明确甲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和乙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后。小结: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是准确程度。因此,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