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时间的测量 教案C(科学浙教版七上).doc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时间的测量》是在前几节有关测量内容的基础上的再拓展。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时间测量的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探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知道时间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古今中外发明的众多计时器,初步了解在自然界中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同时明白要精确地测定时间,要用天文的方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时间的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搜集资料了解多种计时的工具,探究它们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特别是几种停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从而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计时工具的发明,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从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中,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对探究科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时间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了解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当然对时间深层次的了解是很不足的。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长度、温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以及一般的探究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让学生探究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测量过程,了解测量时间的一般步骤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掌握时间的各种知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
难点:让学生明白任何有周期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从而会灵活的运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工具来测量时间。
六、教学过程………………………………【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