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民版)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民版)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第五中学 虞文林
【教材分析】
专题八为《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三课内容主要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支多国实践的历程。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第二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主要阐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和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三课内容层层递进,由理论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在此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等。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 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 学生不易掌握。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作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的创造精神。逐步树立起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以“引入历史 →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式教学流程,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寻找教材中的疑难之处。
2、学生上网收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在课堂上介绍。
教学环节:
一、引入历史
1、 依次出示第一组图片:
2、 出示第二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