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二.能力目标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同学们,这部影片的名字叫《甲午风云》,它反映的是1894~1895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中国方面节节失利。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结束。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却借助中国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起来。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景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又有哪些?这些,全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收复新疆”一文,当时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列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内容: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把当时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十九世纪末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和朝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1876年,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侵略特权,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1884年12月初,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1890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公开煽动侵华狂热。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但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因此,法、德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无力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日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对日本的“保证”深信不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