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设计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
学生:1946年6月。
教师: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学生: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教师: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学生: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讲授新课:
一、三大战役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2)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在徐州附近顽强歼敌,后解放徐州,在河南东部全歼徐州逃窜之敌。淮海战役结束。
(3)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先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又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1: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学生回答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