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21:26:58

福建省厦门一中 林根钦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包括:“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等内容,地位很重要,它标志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掌握“七七”事变的史实,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并以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一是“卢沟桥事变”,二是“南京大屠杀”。这两目都是本课的重点。“卢沟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南京大屠杀”是无数屠杀惨案中的一个典型。

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关键点是如何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体现创新精神,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贯穿情感价值教育和能力培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基础知识: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

2.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课件、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访问长辈,调查日军在各地、尤其在厦门所犯的罪行,并上台演示讲解,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创造思维、动手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卢沟桥事变”的片断,使学生深刻认识侵华日军的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嚣张气焰,以及中国守军义正词严、临危不惧、坚决捍卫主权的爱国精神。通过让学生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军国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法分析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学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教学的技巧,但教学中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取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反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本课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图片导入法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投影有关卢沟桥景点图片,让学生结合小学所学的卢沟桥知识上台介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就成功一半了。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