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
学生: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以后。
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教师请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教师: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学生:法拉弟。
教师:谁研制出发电机?
学生:西门子。
教师: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学生:19世纪70年代
教师: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
学生: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
教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教师: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
学生:美国、德国。………………………………【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