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08 09:57:49

教学目标

1、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入世”的历程,深刻感受我国“入世”的影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  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2、  相关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土豆网

板书设计

(一)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  经济特区的设立

     设立背景

     设立的原因及国家政策

2、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形成历程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2、  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

3、  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这首歌曲中,“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一)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设计思路:展示反映深圳设为特区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解散后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课堂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中西部”这一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课堂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经济特区“特”的含义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