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
“社会主义”一词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更多是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来理解的。从经济成长历程来说,社会主义如何成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实践,这无形中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是一个提问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家们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典据,试图解答现实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制度的制订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实践、斗争都是在回应马克思关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提问,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叹息。把这样一个至今还在持续的“对话”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沉重历史中的鲜活、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或许能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本课的设计试图以“历史的对话”展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使学生理解伟人的思想与实践,把这段看似遥远却又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历史,变得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理解。
本课以“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列宁与农民的对话”、“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斯大林与作家的对话”、“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几个环节,探析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了解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展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家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永恒思考。在“历史的对话”中认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人类在反复思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体味这一探索的艰难与智慧,增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与信心。
过程设计
导入:有一位哲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堂课的对话与交谈,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就“什么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永恒的话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展示课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话中的历史》
一、艰难的起步
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
师: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他们马上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人们满腹疑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岳麓版教科书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
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师: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请注意: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那时马克思只有30岁。马克思经历过社会主义吗?没有。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吗?不是。那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人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将遇到什么困难?
展示材料2: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当时列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论述过,但没有实践过。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材料1中马克思说,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但是,列宁注意到这个前提条件了吗?在材料2没有提到。他强调的是“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这对他制定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列宁是怎样实践的呢?
(意图:抓住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一论述是马克思的构想,因为后面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都与这一经典论述相关。同时指出列宁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提,为后续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埋下伏笔。)
二、充满挫折的探索
对话二:列宁实践马克思的设想
材料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
师:列宁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马克思的设想。根据上面这段材料和教材内容,请大家分析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你们“嗅”到了共产主义的“味道”没有?
首先,余粮征集制本意是征集余粮,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磅粮食、每一只母鸡都可能被搜刮走;其次,农村没有剩余产品了,而城市收归国有的工厂大多在为战争生产,市场上没有可供交易的商品,同时宣布取消商品贸易;第三,没有剩余产品又没有商品贸易,人民的生产劳动缺乏积极性,于是实行强制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环环相扣,实是为战争而制定的临时性政策,问题是这样的“共产主义政策”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真正门径”吗?它与马克思的设想相符合吗?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的愿望相符合吗?
列宁在俄国并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提前”实践马克思提出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的设想,并且还实践了取消商品经济。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政策不仅仅被他们看作是为对付国内外敌人这样“一般革命任务”而制定的政策,甚至被认为是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捷径”——他们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也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意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用实践的有力“回答”,他的回答缺乏理论经验,他牢牢抓住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个特征,却严重忽视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一基本前提,使得空有“共产主义”之名而无共产主义之实。教师在提问中用“嗅”这个词,意在让学生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同时,理解其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指出这一政策的“名”“实”之差。提出一个“嗅”字,提醒学生历史事实通过比较、分析是可以感知的。)
展示小材料:领袖与人民的对话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我了解农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尊敬他们。我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我请求他们清醒过来并帮助自己的政权。
——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