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课标要求】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也许比这场面更加科幻的是,”美国《时代》周刊写道,“斯大林在俄罗斯复活的高支持率。”俄罗斯公共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高度评价斯大林的领袖素质,而那些认为自己之前对斯大林的评价是“错误的”的人数比例则上升至35%。
类似“斯大林重获俄罗斯人青睐”的新闻近两三年并不鲜见。2008年,在“谁是俄罗斯最伟大历史人物”的民意测验中,斯大林位列第三,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3世纪击退欧洲入侵者的俄罗斯王公)和斯托雷平(帝俄末期改革家)。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一家饮料商把斯大林请上了自己的产品商标。——2010南方人物周刊
预习案
【自学提纲】
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内容 |
作用作用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 需要的限度;
背景 |
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新经济政策 |
实施: 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内容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
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 经营;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意义作用 |
实践:受到 的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权巩固;
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特点 |
斯大林模式 |
评价 |
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 积极性;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重难突破】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
|
斯大林模式 |
西方模式(英国) |
中国模式 |
生产资料所有制 |
公有制 |
私有制 |
以公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 |
工业化道路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
农、轻、重协调发展 |
经济体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农业制度 |
全盘集体化 |
资本主义大农场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政治制度 |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
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易错知识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措施,它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作为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它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遭到了失败,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