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史》专题导析
《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史》专题导析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222200] 朱孔庭 tel:13675271350
[知识要点]
本专题的知识要点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诸子百家;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及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的历程及其艺术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主张及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诸子百家
1.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革。
(2)具体原因: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新旧生产方式交替。
②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思想控制放松;各诸侯为在割据混战中得以自存大都比较注重延揽人才、礼贤下士,为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③阶级基础: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尚未完全形成,阶级结构复杂,各阶级阶层思想主张不同;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士”阶层兴起,促进了各派思想主张的宣传。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开始在民间普及。
2.意义:
①大大促进了当时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思想活跃时期;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特征: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且永恒不变,宣扬自然“无为”的主张;主张超脱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代表人物:老子: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且永恒不变;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对人类社会发展报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小国寡民”。
庄子: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无为;②“齐物”。
(3)法家:特征: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代表人物:商鞅、李悝、吴起、韩非等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主张变革。(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所以在战国时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4)墨家:特征:学术团体纪律严明;具有刻苦简朴和自我牺牲精神。
代表人物:墨子: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讲求实际功利。(反映的是下层普通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二)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生平:略(根据教材了解,主要了解他在鲁国从政、兴办私学、周游各国、整理文献等活动)
2.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德治”和维护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六艺”全面发展等;在思想上,主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和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等级分明的和谐社会。
3.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长达两千多年;对亚洲及世界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孔子成为世界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三)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1.孟子:将孔子“德治”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2.荀子:在政治上,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主张,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还主张在提倡仁义教化的同时利用刑罚加强统治;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天行有常”,人类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发展了儒家“礼”的内容。
(四)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1.背景:①政治上:汉武帝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局面已经形成,“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
②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已经形成,为思想同一提供文化基础。
③汉初为休养生息而采取的道家“无为”思想已经不
④董仲舒用“大一统”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适应了汉武帝加
2.汉武帝确立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①起用儒学士人担任政府官员,并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②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在中央设立太学和在地方郡国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3.影响:①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封建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③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五)宋明理学的兴起
1.背景:①东汉末年到五代时期,儒学的正统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佛、道兴起,三教合流;儒学中笺注之学的发展使儒学自身日趋僵化。
②唐末,韩愈、李翱提倡复兴儒学,成为北宋理学创立的先声
③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文化宽松,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孕育了北宋理学。
2.创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新儒学)的创立者。(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二程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而天理的核心是“仁”)
3.成熟——程朱理学
(1)朱熹的思想观点:①理气关系方面:采纳张载、二程的学说,认为理气同为世界本原,但理一气二或理先气后;最后同归为一,即“太极”。
②理学的修养论:强调要达到天理的最高境界“仁”必须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格物致知)和有强烈的宣传儒家道德精神的社会责任心。
③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理学的社会功能是维护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政治功能是干预政治,“正君心”,维护封建统治。
(2)朱熹的哲学地位: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在南宋成为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
(2)明朝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思想,认为天理就是人心,就是良知。
②“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
③“知行合一”
(六)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1.背景: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加剧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黑暗
③文化上: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的弊端日益暴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日益显露
④明清易代,社会动荡,思想控制放松。
2.主要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1)李贽:①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提倡破除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②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大胆批判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官场的黑暗。
(2)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限制君权,提出“公是非于学校”。
③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经世致用)
(3)顾炎武: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②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注重实学,关注国计民生。
(4)王夫之:①“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暴政。
②留心时务、志在经世。
③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3.评价:①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没落和君主专制强化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冲击了正统的儒学思想③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七)书法、绘画和京剧的产生、演变历程
1.书法:(1)小纂、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字体演变;(2)各种字体的特征;(3)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及主要书法作品。(结合有关材料,列表掌握)
2.绘画:(1)国画的分类;(2)历代著名的画家及著名作品;(3)绘画艺术的特点。
3.京剧:(1)元杂剧和明代昆曲的发展;(2)清代中期,四大徽班进京和徽汉合流,京剧产生;(3)京剧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结合相关材料,具体掌握)
(八)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1)文学地位;(2)主要内容(西周到春秋的诗歌;风、雅、颂);(3)反映出的时代特色(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等级制度);(4)影响(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史料价值)
2.《楚辞》(1)定义;(2)文学特色;(3)代表人物及作品;(4)影响。
3.汉赋:(1)出现原因(国家统一,文化交融,统治者提倡);(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3)时代特色(气势恢弘、豪迈勇进、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4)影响
4.唐诗:(1)兴盛原因(国力强大、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科举制、前朝诗歌发展、文化传播等);(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3)时代特征(大唐气象、思想开放、题材广泛、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句式工整、格律整齐,感情丰富等);4影响(文学、社会、历史)
5.宋词:(1)原因(社会背景、市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形成、文化普及(活字印刷术)、唐代的曲子词的发展等);(2)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3)特征;(4)影响(文学、社会、历史)
6.元曲:(1)原因(社会背景、市民阶层的扩大、文人地位下降与民间艺人的结合、民族融合、文化普及等);(2)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3)特征;(4)影响(文学、社会、历史)
7.明清小说:(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及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文化的普及、宋元话本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3)特征;(4)影响(文学、社会、历史)
二.古代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
(1)背景: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达;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3)特征:关注的内容上,由对自然界和神的关注转而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注重实利;言辞和结论往往大胆而惊世骇俗;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的批评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5)评价: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
(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认识你自己
(3)美德即知识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主张
1.柏拉图:(1)生平事迹(略);(2)主要思想:《理想国》;(3)影响
2.亚里士多德:(1)生平事迹(略);(2)主要思想(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城邦的动物);(3)影响
[知识整合]
一.本专题联系到的知识点主要有
1.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专制加强等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3.古代商业发展中市、都会的发展
4.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的发展
6.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发达
二.本专题重点知识解析
1.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1)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和维护等级差别的主张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主要原因)
(2)儒家思想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宋明理学等)
(3)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4)太学的设立和科举制的实行对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时间 |
变化发展的特征 |
原因 |
春秋战国 |
开创,不断丰富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烈变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 |
受到压制,进入低潮 |
秦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 |
汉 |
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
西汉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已经确立,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 |
汉末\魏晋\唐末五代 |
正统地位受到削弱 |
儒学自身逐渐沦为笺注之学 佛道思想的兴起冲击了儒学 |
宋明 |
改造,发展并巩固了正统地位 |
宋明理学的兴起 |
明末清初 |
受到一些新思想冲击,未改变正统地位 |
封建制度衰落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如李贽、黄宗羲等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对儒学发起了挑战 |
新文化运动 |
权威地位被打倒 |
在先进的民主科学的指导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新思想的猛烈冲击下,儒学作为封建正统地位的权威被打倒。 |
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原因与古希腊思想文化发达原因的不同点
(1)经济上:古代中国主要是农耕经济的发达(也有工商业发展的因素);古希腊则是工商业经济的发达。
(2)政治上:古代中国主要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古希腊则主要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下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3)思想上;古代中国强调思想上的统一及其对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古希腊则强调关注人类自身和争取政治的民主,产生了许多具有早期人文精神的思想家。
4.古代中国思想家与古希腊思想家思想的比较,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等
[知识巩固]
1.在大力提倡继承古代优良文化传统的今天,下列对于儒、墨、法、道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的有①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②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道家追求“小国寡民”的思想④法家注重实际和提倡改革的思想⑤墨家“兼爱”和“节用”的主张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春秋末年,跟着孔子学习后,你可能:①做官时会强调“仁”和“礼” ②做教师时会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注重自己内心道德修养 ④生活中淡薄功利,主张“无为”“逍遥”。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仔细阅读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反映出的教育体制最早出现在( )当时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是( )
A. 西汉/儒学五经 B.北宋/程朱理学
C.南宋/程朱理学 D. 明朝/阳明心学
4.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
A.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B.复兴儒学
C.关注社会现实 D.维护封建统治
5.儒学自西汉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来,先后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其中明末清初时的这次冲击主要来自于
A.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B.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D.李贽、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6.在秦的“焚书坑儒”中,可能烧到的是
A.楷书的书法作品 B.竹木简上的隶书作品
C.丝帛上的文人画 D.写在纸上的《诗经》
7.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
①行书写的很好,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②画画的不错,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
③词也写的很棒,是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 ④偶尔也喜欢写一写赋,如《前赤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8.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自序》开篇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请你将该段文字中省略部分的文字补充完整,则你应选择
A.楚之骚、汉之乐府、六代之骈语、唐之词、宋之诗、元之曲
B.周之诗、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词、宋之古文、元小说
C.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D.楚之骚、汉之乐府、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曲、元之小说
9.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有这么一位人物:他们学识渊博,思想弘富。虽然本人都未曾有著作传世,但他们的思想言行散见于他们学生的著述中,他们的学生使他们名垂青史,影响深远。这两人分别是:
A.孔子和柏拉图 B.荀子和亚里士多德 C.孔子和苏格拉底 D.孟子和柏拉图
10.智者学派关注问题的重点是
A.物质世界 B.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C.神权思想 D.民主政治
11.作为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设想。回忆教材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是如何设计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和国家的?如何来实现它?(4分)
(2)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及实现“理想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4分)
(3)结合(1)(2)的内容,比较柏拉图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道家“小国寡民”思想是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态度的产物。
2.A.解析:淡泊名利,强调“无为”是道家思想。
3.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西汉太学设立和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根据图中太学的字样,知道这是西汉汉武帝设立太学时开始的教育体制,当时教授的是儒学经典。
4.D.解析:理学和心学的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D.解析:基础史实记忆。
6.B.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焚书坑儒”、书法、绘画、造纸术、文学等几个知识点。在时间上只有B项切合。
7.A.解析:本题以苏轼为载体考查了文学、书法、绘画等几个知识点,但都属于基础史实记忆。
8.C.解析:在熟练掌握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的基础上不难判断答案为C。
9.C.解析:在了解孔子生平和苏格拉底生平的基础上不难判断出本题答案。
10.B.解析:本题属基础知识记忆,智者运动之所以被认为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就在于它最早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
11.(1)仁与礼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提倡“礼”与“仁”的思想,一方面依礼维护社会等级差别,一方面依仁而使人有爱心,不使等级差别走向对抗;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做到“举贤人”和“内圣外王”;通过教育,向全社会推广道德教化,等等。
(2)一个理想国必须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正义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必须由最有智慧的哲学家王来担当。实现理想国应该采取两种办法:一统治者从小要受到哲学方面的严格教育;二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和家庭,过一种集体生活,使权力和家庭财产分离;而被统治者拥有财产但不能拥有权力。
(3)相同点:都主张社会的等级差别;都强调统治自身素质;都重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