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感受与制作艺术肌理(八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5 09:27:42
感受与制作艺术肌理
学校:上海市第十中学
班级:初二(2)班
执教:强静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审美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艺术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感受肌理,能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艺术肌理。
过程和方法:通过触摸感受触觉肌理,通过欣赏感受视觉肌理,通过尝试了解制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动脑体味创造的乐趣,通过交流拓宽创造的思路。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肌理的特点、能制作艺术肌理。
三、教学难点:
用合适的肌理表现树皮。
四、教学准备:
学具:毛笔、颜料、各种材料、各种工具等
教具:PPT、肌理作品、各种材料、各种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课时)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感受与体验
|
游戏导入:
1、请学生在箱子里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小的百洁布、厚的绒布、麻袋布、树叶等等)
2、请同学们摸一摸桌子上大家从家里带来的具有粗糙表面的物品,感受一下。
|
1、一位学生上讲台猜猜摸到的物品,并说说触摸后的感受。
2、其他同学摸一摸大家课前准备的物品,感受一下。
|
用自己的手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不同物体表面粗细不同、深浅不同的肌理效果。
|
感受与欣赏
|
1、(物体表面有一层“肌肤”,粗糙物体的表面那些有粗有细、有深有浅的纹理称为肌理)出示课题:《感受与制作艺术肌理》,进一步引出什么是肌理:材料表面的纹理,突出强调“表面”。
2、 寻找大自然中的肌理。
(想一想:在大自然中到处都有肌理,你发现了吗?)
欣赏自然肌理的照片
(干涸的土地、粗大的树干、沙漠里的脚印、美丽的贝壳、叶脉的纹理……)
3、体验与感受艺术加工后的肌理。
(1)肌理有自然肌理和艺术加工后的肌理。从“皴”中理解自然肌理与艺术加工后的肌理的区别。
(2)肌理隐藏着艺术的要素:粗糙与光滑、对称与和谐、变化与统一……。
(3)欣赏几张柳新生的水彩画和波洛克的作品,猜猜艺术作品中的肌理效果是如果产生的。
|
1、学生理性了解什么是肌理。
2、学生走进生活,回忆大自然中的肌理。欣赏图片,感受自然造化出来的肌理。
3、学生欣赏着图片,对比着自然肌理和艺术加工后的肌理,品味着其中的不同——自然肌理由大自然创造,艺术加工后的肌理则有着艺术家的创造和加工,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
4、学生欣赏柳新生和波洛克的作品,猜测着艺术家们创造肌理的方法。
|
1、通过回忆和欣赏感受自然造化的神奇。
2、通过对比了解自然肌理和艺术加工后的肌理的区别。
3、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
体验与创造
|
1、师生共同讨论肌理的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从利用材质的角度讨论:(1)拓印(2)拼贴……;
从利用上色技巧的角度讨论:
(1)笔触的变化(2)对印(3)冲彩(4)撒盐(5)喷绘(6)染……
2、树皮有着许多美丽的肌理,你仔细观察过吗?欣赏树皮的照片,感受树皮肌理的美。
布置学生作业:
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作合适表现树皮的肌理。
|
1、教师引导下学生间讨论制作肌理的方法。
2、学生尝试自己来制作肌理,寻找合适的方法表现树皮,感受肌理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
教师的引导可以让讨论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范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可以彼此借鉴。
|
交流与拓展
|
1、小组内同学互相观摩作品。
欣赏同组同学的作品,看看谁的作品最适合表现树皮。
2、学生交流与评价
组间互评,什么肌理合适表现树皮,猜猜肌理的制作方法,作者本人介绍制作方法。
3、拓展延伸
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你是不是想尝试用电脑来制作艺术肌理,下课后也来试一试吧。
|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间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交流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2、全班交流与评价
欣赏作品,猜猜肌理的制作方法,由作者介绍构思与制作方法。
|
学生感受到制作肌理方法的多样性,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
|
|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