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方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配合蓝精灵的音乐)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大山能挡住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心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1、引导:同学们之前有没有读过这首诗?现在自由读一读,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难以理解的词圈出来,小组内部解决不了写在展示板上,读后提问:诗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2、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
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老师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
3、通过朗读后可以回答下列问题吗?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诗中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品读诗歌
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示例赏析: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可以揣摩看出他的心情吗?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 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朗读提示:读出“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的心情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朗读提示:黑体字读出重音,表现内心的坚强
4、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朗读提示: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请响亮的读出你心中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征服过哪些“山”?
2、【议一议】对一些你难以征服的“山”又该怎么办?
链接材料一:诗歌《山民》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山民》是一则诗写的当代寓言。表现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 “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当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山那边”“是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见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遥远”,因而感到“遗憾”,于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表现了正视现实的清醒和改变现实的韧性与信心。由于“群山”的阻隔,“海”变得“十分遥远”,“山民”清楚地知道,“他只能活几十年”,不待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但他并未放弃追求。他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办法是设想了“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计划,这样“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而且“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于是,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递和延伸。尽管实现理想的漫长的过程使他感到“遗憾”,但其中也分明流露了在对“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的惋惜中产生的自己生逢其时的慰藉与欣喜。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起理想就能产生实现理想的精神力量,则是一条真理。
链接材料二: 教师讲述一个农民的故事
有一个农民,但他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着。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一篇文章完成后,他修改了又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纸杂志。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总编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对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他的名字叫张文举,现在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记者们去采访他,提得最多的问题是:“您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张文举答:“一个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气很重要,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舍弃,更懂得转弯!”
孩子们这山应该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到金矿!即使看不到金矿,那山也属于我们!人贵立志”于童年
四、课堂小结
1、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2、教师寄语: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布置作业
读了《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