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学实录及点评 七(下).doc
《丑小鸭》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阅读期待——丑小鸭会飞,你信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它是一则童话。(板书:丑小鸭 童话)
师:它真的是一只小鸭吗?
生:不是,它是一只白天鹅。(板书:白天鹅)
师: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跟我们人一样,都有一个出生、童年、成长、飞翔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追寻丑小鸭的成长镜头,来品读安徒生童话语言的味道。
(板书:出生——童年——成长——飞翔 语言)
点评:从言语到内容再到言语的语感培养过程看,这句话要倒过来说:我们来品读安徒生童话语言的味道,从中体验丑小鸭的成长过程。
点评:紧扣阅读主体的阅读期待,直接了当,快速进入课堂主题,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思考,一个简洁地讲述为理解“丑小鸭”式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阅读建构——让丑小鸭在你心中飞,你会这样读书吗?
(一)诗意的环境,丑陋的形象——在想像中整合形象
1、师:我们先一起走进丑小鸭的出生。
师:(出示幻灯片)。这是我们课文所选语段的前面一部分,是丑小鸭出生前的环境。
生:齐读——“乡下真是非常美丽。那时正是夏天!小麦是黄澄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在散着步,喋喋不休地讲着埃及话。这是它从妈妈那里学到的一种语言。在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这儿有一只母鸭坐在窠里,她得把她的几个小鸭孵出来。”
点评:教师采用互文性阅读,通过作品与相关材料的参照、比较以及互相阐发来展开阅读活动。让文学形象在典型环境中出现。同时环境与形象又构成反差,对阅读主体形成了审美冲击,文学阅读的味道也在这里。可惜教师在下面的教学中没有抓住这点进行整体教学。
⑴师:你读出了什么味道?(读后纠正“窠”的读音。)
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夏天。
师:你觉得美吗?
生:美。
师:美得像什么?
生:美得像一幅画。
点评: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感受言语对象主要的、擅长的方式应该是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湖思维,
⑵ 师:在这幅美丽的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绿油油的燕麦、黄色的小麦和干草,鹳鸟在河边悠闲地散着步,鸭妈妈在孵着小鸭。
生2:我看到了森林,森林里有美丽的池塘。
⑶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母鸭在叫。
生2:我还听到鹳鸟在讲话,而且是在讲埃及话。
⑷ 师:当然,我们也能在这幅美丽的画中闻到什么呢?
生:小麦和燕麦散发的阵阵清香。
师:如果说那小麦、燕麦是静态的,亮丽的画面,那这鹳鸟和母鸭,不就是一幅副动态的,神奇的画面吗?他们好浪漫,好有情调。
点评:为了使学生的语感更具体、生动、真切,教师所有的启发、引导、点拔、示范都应围绕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展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连续的三个问题试图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但“教”的功力略显不够。
⑸师:还是这段文字,我们把它纵向排列,再读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点评:文字符号本身是可感的。变换言语形式,来感受语言的美,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师:(出示幻灯片)
生:自由读。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味道?
生1:我还读出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景色和充满生机的动物和植物。
生2: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首童话,而且是一首诗了。
师:安徒生就是诗人,写出的语言都是诗,既有情调,又有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才才叫诗意呢。(板书:诗意。)
师:我们在朗读时,声音要修饰,要诗意化,要带着感情,请让我试着读前面几句,后面部分大家带着感情接下去读,好吗?
点评:这样的朗读教学很细腻到位。老师注意到了对学生语音感的培养。即通过声音要素的变化,来体会言语的诗意美。意识是有,但接下来的教学中贯彻得还不够。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听着大家的朗读,感觉就像潺潺的小溪滋润着心田。
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