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综合资源(人教新课标七下).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3 10:04:42

一、这一课,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师在课前要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的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应当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

三、描写三味书屋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关于生僻词语,教师参见有关资料部分,加以了解,学生则不必深究。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意义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