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新探(人教新课标七下).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3 10:04:08

人们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百草园》的主题的分析,一般都是从该文的题目入手,认为三味书屋百草园是对比的,百草园有百味,是乐园,是仙境;而三味书屋沉闷、窒息、枯燥乏味,是最严厉的书塾,像牢笼(没有人用这个词,我用牢笼一词是取人们所说的禁锢、束缚和摧残的意思)。从而说明该文的主题是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是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牢笼百草园三味书屋之间到底存不存在对比,这是理解该文的关键,也是本文所要着重讨论,重新审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三味书屋几个细节描写谈起

  人们认为三味书屋像牢笼的根据无非是这么几点:一、陈设古旧、礼仪陈腐——沉闷的读书环境;二、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严守封建教育的原则,死板的教学方法;三、戒尺和罚跪——简单的教育方式;四、鼎沸的读书声所念的——陈腐的读书内容;五、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沉醉于书经中的迂夫子形象;六、学生开小差,到屋后的小园去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做戏、画画——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极差的学习效果。解放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的思维定势,一见到有关三味书屋的那几个细节描写,不分清红皂白,毫无疑问,都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对此,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其实,只要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认真地阅读,冷静而客观地审视那些细节,全面考察该文发表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下面对三味书屋的几个细节描写逐一作点分析。

  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如果问题是所学内容,先生决不至于不回答,如果提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上课时有学生问你麻将的青一色、一条龙是怎么回事,你会欣然回答吗?

  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偶尔用用戒尺,也只是蒲鞭示辱的意思。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先生是沉醉于经书中,但不能说他是迂夫子。寿洙邻说:镜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经史纲要,唐宋诗,古文词。可见寿先生确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鲁迅所尊敬的师长,鲁迅成人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先生,他怎么会撰文嘲讽先生,批判先生呢?周建人曾经强调说:后人有些文章把寿镜吾先生写成一个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其实,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当然,在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现在的《教参》对此已经作了纠正。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