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虽美 还需绿叶相衬 七上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doc
作文教学导学案(教案)
红花虽美 还需绿叶相衬
教学对象:
七上·七
教学目标:
能根据写作目的确定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学会根据中心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中心确定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安排详略。
课时建议: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班上有过照相经验,特别是照生活照经验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请大家想想自己在照相的时候,除了会对自己刻意打扮一番,比如发型、衣着、姿势等以外,还要不要考虑照相的背景?为什么要选择背景?通常会选择怎样的背景呢?请大家谈谈。(学生发言略)
师:一般会选择有花、草、树等好看的背景。因为好的背景能更好的衬托出你的美丽和青春。照相如此,其实,作文中对材料处理的道理也如此。有道是“红花(人)虽美,还需绿叶(背景)相衬”。(板书)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红花占主导地位,绿叶起陪衬作用,缺一不可,主次分明,才和谐漂亮。那么一篇文章,怎样安排主次材料,确定详略,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呢?(板书: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
二、例文导学
(一)一位同学要写一篇《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的作文,他准备选用的材料如下,你能帮助他确定好主要、次要材料吗?
1)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
2)他从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毎学习一个新知识,只要不明白就请教别人直到弄懂为止。
3)他常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做补充练习。
4)他带病坚持听课。
5)他上课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主要材料:(3 、4 ); 次要材料:(1、2、5 )
(二)读《银杏树》,你能从“中心与材料的详略”这个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吗?
银杏树
暑假里,我在伯伯家做客。听说离他家十多里路的老河村有棵几百年的银杏树,就吵着要去看。第二天早上,堂哥就用摩托送我去。路上车子很多,摩托在车流中穿行,我真佩服堂哥的技术。不一会儿就到了。
一下车,就觉得热得不行,我们在村头吃了个西瓜,喝了点汽水,才进村看树。
在一所小学门前,那棵老树屹立着,只见它古老苍劲,大得惊人。学校并不大,但校舍整齐美观,窗明几净。
一个锄草回来的农民路过这里,堂哥便和他攀谈起来。那农民很和气,他告诉我们,这棵银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它遭过两次大灾:一次是被雷击;一次是被鬼子用刀劈,用火烧。然而,老树依然挺立在大地上。
听完介绍,仰望老树,我觉得它格外高大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有力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是九点多钟回去的,路上车子少了些,堂哥开得更快了。坐在疾驰的摩托上,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学习老树坚韧不屈的精神,在与困难的斗争中锻炼成长。
1、学生讨论
2、集体交流
3、教师点拨:详略无致,巨细无遗,是记叙文写作中容易犯的一种毛病,上面这篇习作的主要问题也在这里。
1)该舍的未舍。习作有不少内容尽管是作者当时的见闻,但对表现中心思想却没有关系。如路上车子多,堂哥驾驶技术好,在村头吃西瓜、喝汽水,以及小学校舍的美观整洁等,既与绘树、赞树无关,也不属必不可少的交代,应当割舍干净。
2)该略的不略。与文章中心无关的内容应当割舍,与文章中心有关的也并非都要大写特写,那些离中心比较远的就不能详写。习作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有问题。第三段主要内容应当是写树,有关那位农民的情况没有必要详说,用“一位农民告诉我们”一笔带过即可。返回时着重写的应是“我”的心理活动,其他只需点一下,可改成:“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想……”
3)该详的不详。绘树、赞树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应当详写,而习作却写得很粗略。二、三段写树的形象只用了“古老苍劲,大得惊人”“挺立”等词语,很是空泛。应该对树的形态、色彩等作多角度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并作一些侧面烘托,具体地表现老树的古老苍劲,刚强不屈和永葆青春的特点。赞树部分把老树的形象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则应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力求抒情议论自然合理;习作只是三言两语,贴上标签就完事,这种简单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要点点拨
1、安排好详略。据(题目的)中心意思,安排好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考虑哪些材料最能表达文章中心,作为主要材料,要放手敢于写,浓墨重彩,应详写;哪些材料与表现中心有关系,作为次要材料应略写。详写不是什么都写,无用的、没必要的坚决不写;略写也不是不写,完全不屑次要的方面,也会影响主要的方面——或使情节不完整,或前后不连贯,或显得单调。
2、写好重点段落。一篇文章往往只那么一二处主要的段落,就应集中笔墨,花大力气写。如《我的老师》(参见七上·一作文教学导学案)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推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写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时,首先要将事件的过程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中,经过是一件事的重点,也是全文重心,一定要具体、详细;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3、写好细节。细节虽是文章的枝叶,但细微处见内心、见真情、见功底,能增辉添色。《散步》写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注重用细节描写表现母子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如第6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我的母亲老了”到“她总是听我的”,其中的“强壮”“高大”是分别从母亲和儿子的不同角度来审视“我”。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因为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四、实战演练
以“我喜欢_ 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详略得当,不少于600字。
五、拓展阅读
(一)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阅读提示:《枣核》一文,作者详写旧时同窗在美国住地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并要在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事,目的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位老人依恋故土之情。作者和这位老人的关系,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的事,以及老人在车站接他的情形等内容,不能不写,又不必详写,所以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例如,在《羚羊木雕》一文中,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运用了一段插叙,这段插叙就是文章的详写内容。写了自己与万方的相处,写了二人的友情,并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
(二)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阅读理解:读本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 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四件事,分别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 作者通过上述四件事,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将议花生作为重点内容详写,将其他三件事作为次要内容略写。………………………………【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