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版) 古文学习资料(七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8-04 18:06:10

 初中语文(语文版)古文学习资料(七上)

《论语》六则
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二、重点掌握的知识:
1、字音:说yuè  愠yùn  罔wàng  殆dài  谥shì  识zhì   诲huì
2、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愉快。
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默而识之:“识(zhì)”通“志”,记,记住。
3、古今异义词: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得、能辨别。
4、文言虚词的用法:
A、而:
当连词用时主要有两种用法:表顺接和表转折。
1)表顺接的,可译为:“而且”、“并且”、“就“。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的,可译为:“然而”、“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B、之:一般主要用作代名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默而识之:代词,指学习所得。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其善者”。
5、文言实词(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时:时常;  习:温习、复习    愠:怨恨;  知:理解、领会    为:做、当; 
罔:迷惑不解   殆:危险;     敏,聪明;    好:喜欢、爱好   默:暗暗、私下;
记、记住;     厌:满足;      诲:诱导、教导;       从:采纳、听从。
6、词类活用:
温故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即“以下问为耻”)
7、文言句式:
A、倒装句: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文言文宾语前置,“何”是“以”的宾语,“凭着什么”或“因为什么”。)
2)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何”,“有什么”。)
B、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改”。
 

《世说新语》二则
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世说新语》古代笔记体小说集。
二、生字: 不fǒu  辄zhé 舍shě   邪yē   拯zhěng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表疑问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yē)通“耶” 相当于“吗”
四、一次多义:
为:何为不可:动词,做;                正为此耳:介词,因为。
以:本所以疑:介词,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介词,通过、凭借。
相:相委而去:代词,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代词,他。
五、文言实词(一定要知道该词所在的原文!)
期,约定;  去,离开;     委,丢下,抛弃; 引,拉;    顾,回头看;  幸,恰好;
尚,还;  可,肯,同意;   贼,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纳,接纳,接受; 
托,请求;   宁,难道;  拯,救助。
六、古今异义词:
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宁可以急相弃邪(宁:古义,难道;相:古义,代词“他”;两个在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
宁可以急相弃邪(可:古义,能愿动词“可以”; 以:介词,因为;可以,在现代汉语中两个字连用,只作能愿动词)
后贼追至(贼:古义,指作乱的人;今义,指偷窃行为的人)
本所以疑(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当因果关系的连用词)
七、文言句式:
A、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B、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C、省略句:1、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2、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伤仲永》
一、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生字:扳p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pān)”通“攀”,牵,引。
四、一词多义:
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闻: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