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5 10:36:22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设想:这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一封信,但我们可以将它看成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学生很容易理解画面中的美,就带领学生试着去感受吴均文字中的画面感,试着去描绘这一幅幅画。同样的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学生并不可能一下就理解,要试着去引导他们在体会美的同时感受到作者对这样美景的沉醉与喜爱,进而感受到作者想要避世退隐,与这样美好的大自然为伴的高洁志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文章之美。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2.重点字词
3.翻译重点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教师: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用投影仪投影出富春江的图景)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 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画卷,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    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     刘嗣绾) 

      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打开书本。

      释题:“与……书”是什么意思?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听课文配乐范读,感受下文章的美。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二)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风景美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奇山异水。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建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从山和水两方面来概括。)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A.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清、水急。

    B.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C.“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D.“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E.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 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4)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 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A.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有视觉,如从“夹岸两山”到“千百成峰”;但主要是听觉;写了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主要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 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B.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C.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教师明确,形成如下板书)
 

朱元思   吴均
 

        水清          静态              夸张
异水

                   水急          动态              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               
         视觉                      静态拟人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       鸟鸣            动态 对偶
蝉叫        

猿啼
3、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板书:由景生情      因情明志: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

解答辅助:比较下列两组景与本文景的异同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解析:“蒸”表示洞庭湖面积之大,“撼”表明波涛气势之盛,此景带给作者的是想要有所作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思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带来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示的是神仙般悠闲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带给人的是宁静、安详,是闲居山林的归隐之意。

所以,不同的景所触发的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而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一景亦会生发不同的情。吴均仕途失意,更有当时的环境作背景,面对此景自然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产生了归隐之意。
4、研读最后四句:(此处仅稍作说明,不作深究)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四、合作探究,赏析文“美”    

1、吟诵体会——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体会感受——志趣美 (此问题在第三部分第三小题已作分析,这里仅作水到渠成的归纳)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五、拓展延伸  

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六、 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