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简案 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下)06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30 21:04:17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有丰富的人物:深谋远虑的曹刿,鄙陋平庸的庄公,形貌俊朗而敢于自省讽谏的邹忌,从谏如流而勇于采纳实施的齐王,年老体衰而不畏艰难的愚公,自作聪明而冷嘲热讽的智叟,辗转反侧的相思男子,若即若离的秋水伊人。因此,对人物的赏析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本单元是最后一章,有国事家事——大到战争治国,小到家庭爱情:有于庙堂筹划战争,有于朝庭讽谏时弊,有于家庭谋划移山,有于梦中思服淑女,有于河畔追寻伊人。因此,要立足课本,延伸课外;触摸古今,领悟会通。本单元谋篇结构亦有特色:《曹刿论战》的“三问三答”,《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多次“三层”写法,《愚公移山》的“首尾照应”,《诗经》二首的“重章叠句”。

【单篇教学方案】

                       《曹刿论战》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课内外衔接——延伸阅读,激发兴趣;搜集资料,综合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说明课内外衔接的方法:立足课本,延伸课外。2.教师示范。以“曹刿”为中心,多角度衔接课外知识。①多媒体展示《史记·刺客列传》有关曹刿资料,说明其不仅有韬略,而且亦有勇力。②为神州社稷安危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还知道哪些?(提示:自荐的毛遂,投笔从戎的班超等)③另举几个如曹刿善于用兵的军事人才,(提示:运筹帷幄的张良)3.课内外衔接举隅:①本文作战条件可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哪些话说明?②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一个君主?请你介绍一个你自己心目中的英君。③“长勺之点”是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试举两个类似的战例,并说明其胜利的方式。④结合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谈谈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⑤曹刿惧怕齐军诈败而遭伏击,请你再举一两个疑兵诈败的战例。4.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引导分析;相互讨论,归纳小结。5.学生自由阅读,写出阅读报告。 

【方案二】

教学角度:以“远谋”为线索,理清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阅读课文,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远谋。概括段落大意:战前“庙算”(《孙子兵法》语);战中“谋攻”;战后“说谋”。2.战前“庙算”:①鲁庄公计议于庙堂去迎战的条件是什么?②曹刿洞烛形势,他为什么认为人民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③曹刿与鲁庄公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3.战中“谋攻”:①品析曹刿的两曰“未可”和两曰“可矣”。②以“远谋”为启发,说说为什么课文对战争的场面没有详写?③鲁庄公“将战”、“将鼓”和“将驰”,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战后“说谋”:①找出课文照应的句子。②战争胜利而庄公不知其因,可以用课文的哪一句话来评价鲁庄公?5.小结。回到题目“曹刿论战”:课文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突出表现他的“远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诵读——从读中感知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介绍文学常识。学生自读,疏通生字词。2.通读课文,讲述课文情节。思考:①我说邹忌。②纷说齐王。③妻、妾、客为什么认为邹忌比徐公美?④妻、妾、客在说话上各有什么特点?3.先听录音读,再分段诵读。①分角色读妻、妾、客三人的话。读出妻的偏爱之情、妾的畏怯之心、客的奉承之意。②齐读邹忌讽谏齐王段落。读来要娓娓动听,诚恳意长,表现一位诤臣的耿耿忠心。“诚”、“私”、“畏”、“求”等字要重读。“王之蔽甚矣”中的“甚”字要重读。③齐王纳谏的段落:突出齐对邹忌的建议的采纳——善。齐王心悦诚服,语调要适当拉长。4.再听录音,仔细体会;自由诵读,读出韵味。

【方案二】

教学角度:理清层次,欣赏构思美。

主要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生纷说,概括段落大意。3.层次分析,品析“三”的艺术。共同探究,分别指出下列“三”的内容。①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个时间。②对邹忌赞美的三人。③对邹忌赞美的三句话。④邹忌比美的三个思想过程。⑤邹忌对三人赞美的三种评价。⑥拥戴齐王的三类人。⑦三种赏赐。⑧三个表现纳谏效果的时间短语。⑨全文故事发展的三个过程。4.延伸阅读,思考:①你学过哪些课文的篇章结构也有“三”的艺术?②你能说多少个含“三”的成语或警句? 5.小结。

《愚公移山》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人物分析法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简要说明人物分析的阅读方法。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解课文大意。3.再读课文,抓主要人物——说愚公。①说愚公的年龄:年且九十。②说愚公的家人:妻、子孙等。③说愚公的的语言:两次说话。④说愚公的邻里:孀妻遗男及智叟。⑤说愚公居住的环境:两山阻拦。⑥学生自由纷说。4.主问题探索:①愚公的生活环境能说明什么?②愚公的年龄表现了什么?③文中有哪些话能表明愚公对移山的态度?④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愚公移山之志的?⑤“聚室而谋”能看出愚公形象的哪一面?⑥哪些文字说明移山这艰难?5.归纳愚公形象:老而弥坚、知难而上、矢志不移、民主筹划。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指导:既有课内比较,也有课内外比较;既有字词的分辨,也有语言艺术的多角度品评。2.教师出示例句。以“太行王屋山”为主话题共同探究。提示:首段直接写山的高大,后面写妻子的献疑,智叟的讽刺都间接衬托山的险峻高大,非人力而为;神移两山,也在说明人力所限,非神力不可为之。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相照应,也实现了故事的目的,也使文章结构完美,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3.问题提出:①妻子与智叟的语言比较。②对妻子献疑和智叟嘲笑,愚公作出的反映。③同为乡邻,孀妻遗男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④智叟与天帝对愚公的态度。⑤愚公的“愚”与智叟的“智”。⑥愚公精神与科学的方法。⑦愚公移山与移居。⑧愚公移山填海,你还能知道哪些填海的故事?4.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小结。6.作业示例。①我看愚公精神。②从《愚公移山》一文我学到了。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