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鸿门宴》备教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鸿门宴》备教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备教策略
- ·下一篇文章:《荆轲刺秦王》备教策略
《鸿门宴》备教策略
一、学情分析
由于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要求较低,因此多数高一新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都不是很高。加上现阶段高中文言文与初中相比,分量加大,难度提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急功近利与急于求成的心态,已导致浮躁学风的流行:一目十行的速读、浮光掠影的浅读,已成为影响他们高效学习的陋习。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务必把速读变成慢读,把浅读变成深读。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虽然接触过《史记》中的选段《周亚夫军细柳》,但学习《鸿门宴》这样的文章多少会有些吃力。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鸿门宴》一文,内容丰赡,在“文”与“言”两个方面均极具典型性。其布局精巧,写人传神,文言词语、句式丰富而颇具典型性,历来被作为文言文学习的保留篇目。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稳中典型的文言现象。
2、过程和方法:体会司马迁描摹人物的细腻传神,感受文中人物的音容情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史记》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精妙手法。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项羽本纪》中三大精华之一——鸿门之宴!
(二)自读课文,复述情节
1、学生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飨(xiǎng)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参乘(shèng) 彘(zhì)肩刀俎(zǔ)
2、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让学生叙述故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策略】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概括。
【明确】序幕——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尾声——刘邦诛曹。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1、教师启发: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策略】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整理,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参考】
(1)通假字:距——拒、内——纳、倍——背、蚤——早、坐——座、郤——隙
(2)重要实词:军霸上、飨士卒、妇女无所幸、素善留侯张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亡去不义、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固不如也、臣活之、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范增数目项王、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常以身翼蔽沛公、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而听细说、沛公起如厕、大王来何操、会其怒、道芷阳间行
2、教师启发:请大家看投影,翻译其中十个重点语句。
【投影】
①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 src="/ads/300.js">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明确翻译要求——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要明白,句式翻译要恰当,语气翻译要妥贴;点评学生翻译过程中适时介绍翻译策略——树立一种意识(结合语境),遵循两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明确三条标准(重视原文、语句通顺、讲究文采),关注四个问题(关键词语、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句子语气),掌握五种方法(调整、增删、切分、对译、保留)。
(四)分析体会,鉴赏探究
1、教师启发:请结合课文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
2、教师启发: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明确】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3、教师启发: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投影】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4、教师点拨: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5、教师启发: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投影】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6、教师点拨: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7、教师启发: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投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三首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2、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