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教案 第1课(粤教版必修三)
教学札记 |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把握作者对于这个时代对于整个人类的伟力的赞美之情的主旨。
2、领略本文写景的方法: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而神不散地表现中心的精巧构思。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及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与引导精读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黄山图片(多媒体装好即用)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Huangshan Mountain),中国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秦时称黟山,唐天宝六载(747)唐明皇敕名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遣产”名录,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
黄山集名山之长。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唐释岛云《望黄山诸峰》“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宋代朱彦《游黄山》“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清代魏源《黄山绝顶题文殊院》“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当代游国恩《黄山奇看古仙都》“黄山奇看古汕都,寰宇名山总弗如。拔地峰峦雄岱岳,浮空云海胜匡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当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徐迟走近黄山,口味当代写景名篇《黄山记》。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2、个别朗读,掌握字词。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三、整体感知
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给每一部分拟个8字以内的字数相同的小标题。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黄山胜景天造就)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千古黄山几人登)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攀登天都寻常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天下奇景数黄山)
四、主旨探究
1、 本文三四部分可独立成章,一二部分是否可有可无?
教学札记 |
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方法一:找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处。
找找本文的议论抒情句:解析:1.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总领文章第一部分,赞颂大自然的崇高伟大。)
2.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通过今昔对比,盛赞当今的时代与社会,也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变化。)
3.“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点明文章主旨,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