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明晰文章的情感脉络,培养学生借助关键语句和段落,理解文旨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3.学习本文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冰心对家的感情,思考精神家园对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是一个远行者,她周游世界,曾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居住,最后在北京定居,可真正称得上一个“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放达之人。但是,老人晚年常在梦中不经意地出现回家的情节,回哪里的家呢?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奇怪的是,她在梦中每次回的总是少女时代的那个家。在她的晚年力作《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中,她深情告白,“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追寻她的梦中家园吧!
(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1.解题:请问这篇散文的标题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用问号设疑,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本文的主旨是寻找家园。
2.思路把握:文章分为三部分
(1)梦的启示
(2)梦境
(3)梦醒
(三)点拨、探究
[活动] 四人小组讨论之话题: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家”的不同定义
——思考1:听一首歌《让爱住我家》,体会歌唱的三个人对家的不同感受。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的他,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明确:孩子——家是甜蜜和欢乐;母亲——家是忍耐和宽容;父亲——家是责任和付出。
——思考2:全班齐背完《天净沙•秋思》后,概括马致远对家的定义。
——明确: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家是天涯游子的根,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老师展示其他文人对家的定义,请同学结合实际简单谈感想。)
童稚时代,家是磁铁,青春期以后,家变成了樊笼,等到自己成家,原来的家便成了避风港。
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家是一首轻音乐。
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