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上海版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4-01 09:47:1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

    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

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说明:

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