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29 08:25:59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解读

考点一: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⑴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的必然性  

国情发展: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

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                           的小康。

国策应对: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考点二: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有所增加)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⑦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①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②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⑥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②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③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考点三: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1.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内涵:

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⑷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考点四: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有所增加)

⑴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意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变化形势)

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⑸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是深化改革。………………………………【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