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2 08:16:15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及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 
 3、通过朗读,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 

2、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及作者——解题:①洛阳;②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 

二、结合课文导读自由朗读课文,初品诗韵
 (一)字词检查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 
笑靥(yè):酒窝,笑脸。  

笃(dǔ)诚:忠实,诚心诚意。 
岚(lán)气:山里的雾气。

氤氲(yīn yūn):气或光色温和动荡的样子。 
娇妍(yán):娇嫩美丽。 

谙(ān)熟:熟悉。 
衣袂(mèi):衣服的袖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开头哪些语段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找出第一段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字.
 2、文章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描绘洛阳“诗一般的韵味”? 找出关键性语句回答.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15〕抒写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二〔615〕叙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1、第6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段,领起下文(总说) 

 2、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 / 洛阳美,她有…… /洛阳绝,她有…… / 洛阳奇,更因她有…… 
3,作用: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 

四、读析1——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1,朗读提问: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 
⑵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并理解 (特殊的机遇和亲缘:表面原因;特殊的况味:深层次原因) 

五、从古,,,奇四个不同侧面再品诗韵 
(一)以洛阳的第一个特点“古”为例,范讲

1、朗读7,8两段,思考: 
 A、白马寺的“古”体现在哪儿? (“天下第一寺”)

 B、为什么只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中国佛教之源”) 
 C、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化使者”)

 2、语言品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外来文化随着白马由域外“走”进了洛阳,加深了洛阳的文化韵味。)
小结:抓取关键语句是品读文章的要诀。

(二)任选“美”“绝”“奇”其中一部分自由朗读,分小组品读后再请学生代表讲解,师补充。
(三)找出最后一段点题句朗读,明确“洛阳诗韵”的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诗意浓郁,韵味悠长。

六、小结:
1、课文前半部分抒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半部分记叙,用来揭示作者十分偏爱洛阳的原因,行文思路是先果后因。

2、洛阳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七、课堂作业:比较《洛阳诗韵》与《我的空中楼阁》,填写课后表格

 
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求、感悟、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既注重重难点的突破,也力求根据学生实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文化素养。
好的地方:注重诵读,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朗朗书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语言感悟,更好的品“诗韵”;注重学科特点,从品味语言特色入手,去解读全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问,采用分组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语言的精妙。

存在问题:所布置的预习没有在课前检查落实,学生对文本把握不够;课后缺少拓展延伸,主题深化不够。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