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P88-89。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梯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已经会计算了,那你想不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试一试:运用拼拼摆摆或分割,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梯形的面积与转化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比一比:转化后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填写记录单。 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教师巡视点拨
3、汇报交流(当小小解说员),推导公式 (1)学生叙述推导过程
拼摆:①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重叠。 ② 按住梯形右下顶点不动,使上面的梯形向右旋转180。,到两个梯形的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 右边梯形沿左面的梯形的右腰向上平移,直至拼成平行四 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底(长)相当于____,这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高(宽)就相当于______,每个梯形的面积就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______,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割: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2)以平行四边形为例,课件展示。 (3)小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抽象概括并验证猜测 学生自学书本。生边说师边板书:S=(a+b)h ÷2
三、应用拓展,巩固深化 1、出示例子: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一部分是梯形(如图)。大坝上底宽36米,下底宽120米,深135米。求它的面积?
解释:说明“横截面”的含义。 学生尝试计算:
S =(a+b) h÷2 =( 36 + 120 ) ×135÷2
= 156×135÷2 =21060÷2
=10530(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10530平方米。
2、口头列式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3、呼应开头,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横切面是梯形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 ×层数÷2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2、3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