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5 10:09:53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包头蒙中    王瑞芳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  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4、  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课文精美典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今天大家将要学习的就是《前赤壁赋》。(展示课题)

二、             介绍作品背景与解题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曾写诗讽刺,有人故意扭曲诗句大做文章,使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他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此时的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  解题

(1)       赤壁——明确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是作者触景     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       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是着力于铺陈事物,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全班分四组,一组读一段,最后一段老师读。一组读书后,其余三组要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教师点拨文章思路:夜游赤壁的情景  ——  
                  悲凉萧声的伤感  ——  转折点——萧声起,悲意生

                  人生无常的感慨  ——  

由悲转乐

                  旷达乐观的态度        

                  忘情尘世的洒脱
四、品读第一、二段

疏通文义,明晰作者心路历程。(ppt展示解读)
第一段

1、文章开头是作者对这次夜游赤壁的一个交代。

开头交代游赏的时间七月既望、方式是泛舟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 人物是苏子与客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事件: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再描绘)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解读提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风、水。 扣“泛舟”二字,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扣“七月既望”,又与后文词人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相连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后置] [一轮明月应作者的召唤,冉冉升起了。“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对偶] [经月亮银辉的浸染,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着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纵一苇之所如[一苇,喻小舟。如,往。],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越过;茫然,浩荡渺远]。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冯虚,凌空,凭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小结:第一段以景抒情,先写作者与客在烟波浩淼的水月世界里,任船只在万顷碧浪中自在独行。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不禁飘飘欲仙,产生了夜游泛舟之乐,从而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

1、问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解读提示: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扣舷而歌之[而,表修饰;之,凑音节]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泝,同溯.逆水而上。][倒装句]
客有吹洞萧者,倚[依,循。]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兴由己出,而是完全领略了此时作者的心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比喻]

3、    小结:第二段由景生情,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萧声起,悲意生,一曲洞箫,凄切婉转,主客触景生情,有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第二课时

一、品读35段。
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结尾段感情如何?

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5: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明确:(1)引出赋的特点。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为主”。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二、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500字以上。
 

本课教学反思:
 

《赤壁赋》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因此教授此文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教后细细反思,觉得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成功之处
1、  导语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出课文。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由此引出赤壁,引出苏轼游赤壁写下《赤壁赋》。由于学生对“火烧赤壁”比较熟悉,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兴趣。顺利地导入了课文。

2、把握文章及结构方法较好
学生在诵读,学习注解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理解赏析。在把握结构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第一段。我出示了第一段的结构思路板书。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之下

人物:苏子与客
事件:游

初游景物(环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人物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景物(环境):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人物活动: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人物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个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4、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归纳不错。以第二段为例:
1)、“一世之雄”和“吾与子”的对比

客人首先由诗句引出曹操,又由山川景物引出曹操被周郎围困的赤壁然后联想到曹操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盖世奇功,接着笔锋一转陡然发问:这样的英雄人物现在在哪里呢?言外之意是这样的盖世英雄也不能不随历史洪流被浪花淘尽。那么我和你不过是渔民、樵夫,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小船举酒相劝,把短暂的一生寄托在天地之间,我们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又怎么能与英雄人物相比呢?在这里客人从名声、功业、地位、友人等方面把“一世之雄”和“吾与子”进行对比,说明英雄光艳照人,伟大无比,最终也是不知在什么地方,而我们这些人渺小的不能再渺小,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不更是如此吗?因此客人深感悲哀。
 2)、“吾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的对比

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而长江确实是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一短一长,一哀一羡的对比,表明了客人的悲伤之情。
 3)、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对比

客人曾想和神一起遨游太空,象明月一样永世长存,这是他的美好理想,但是现实却是“知不可乎骤得”,即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你多次实现这些愿望。即使理想再美好也是肥皂泡而已,所以他悲伤。通过三组对比,客人艺术地回答了“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原因,把人生的短促无常,理想不能实现的 悲观情绪十分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学生掌握。
二、不足之处

1、对课前预习重视不够。课前只笼统地布置学生查一查苏轼。没有给学生具体问题,致使学生没有就简单查了一下他的生平,其他的很少去查。
2、对文中明月的意象分析不到位,讲解分析时只重点强调了明月是展开议论话题的依托,而没有分析其他方面。

3、在师生互动方面,本来打算以学生为主体,结果在运行时,又犯了老毛病,讲解得多,让学生互动讨论的少,没有按着,《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要在学生、教师、文本的相互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去做。
4、指导诵读不到位,学生诵读较少。

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学生通过诵读了解赋得语言特点,了解文赋的特点,体会声韵之美。
5、对文章中“主客”的探讨不够

6、迁移训练不足
三、以后打算

1、课前预习布置要具体
比如:查苏轼其他诗歌里写明月的诗句;查“乌台诗案”等

2、对文中明月的意象详细分析
如明月对抒情的作用,明月对阐述人生哲理的作用。

3、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着启发者,让他们发挥聪明才知,积极思考。
4、争取使用多媒体教具,让声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兴趣,扩大信息量。

5、对文章中“主客”深入探讨
主客并不是真正的两个人,客只是作者的一个设想。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6、加强迁移训练
可以把前、后《赤壁赋》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的认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