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词别是一家》 教学设计
诗意的课堂 苏教版《词别是一家》版块设计
教学创意:
中学生富于幻想和激情,渴望表现自我,诗歌应该成为他们传达心声的扩音器。但目前诗歌教学无非就是学生诵读,教师串讲,师生评议这么几个环节,总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语言等精华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把握,这也使得他们喜欢诗歌,却对其敬而远之。我希望找到一个更好形式,真正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灵动、美好与艰辛,感受诗歌经典中意境美,让学生过一把诗人的“瘾”。为此,我对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设计拟采用一种新的形式——改写古诗。
教学目标:
1、古今语言交换,感悟诗歌语言,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揣摩意象,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玩味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诗(自由体)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找出每首词主要意象,从每首词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写一点批注和感悟。
2、印发有关诗词鉴赏的知识提纲,供学生评改之用:(略)
①诗歌的意境;②诗歌的押韵形式;③诗歌的语言特点。
3、补充印发作者生平简介,知人论世。(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简介四位作者及创作背景,随堂指导。
2、学生阅读本版块的四首词,从《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中任选两首进行改写。
3、每个小组分别推荐《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习作各一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教师学生改写的《虞美人》、《雨霖铃》作品共四首。任选两首,根据诗歌鉴赏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导语)面对一首首古典诗词,有的同学品出了美妙,有的感觉深奥,有的发现了乐趣,有的感觉枯燥。有人说过,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诗意地生活。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李白杜甫、苏轼柳永,但我们依然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挥洒自己的激情,发掘自己的潜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
二、师生共评《虞美人》
1、小组讨论。①评析习作对原作中意象意境的再现是否恰当;②共同修改习作。(学生教师习作见后面)
(首先要求学生要找准原作的意象,正确体会其意境,并以此为基点对改写作品进行评点和修改,防止脱离原作的空谈。在点评学生修改意见时,教师应该将修改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的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上。其次,关注改写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炼。)
2、学生版作者及教师介绍自己的改写创意,交流修改意见。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活思想,请改写者谈自己的创意、众人的评价与文本比较,思维碰撞,以求有新的发现。最终修改的结果可不做同一要求,重点在于体验和品味。)
①学生交流感言:(略)
②教师交流感言:改写时注意到了诗歌的韵律以及诗句的整齐,读起来自我感觉不至于拗口,对“雕栏玉砌”与“朱颜”这两个意象的挖掘,感觉尚好;但首句和尾句两组意象表现有点苍白,乏味,有待雕琢。
3、阶段小结。
①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原诗的意象在改写作品中均出现,但改写后有些意象的韵味表现不足。如首句中“春花”“秋月”意象以问句出现,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的内心烦厌和绝望,是一种极端悲苦的表达,两首改写诗在开头的构思上失之于浅淡。两篇改写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象“月”的表现也过于直观,对于它在营造氛围,衬托人物心境上的作用缺少渲染。学生版对“雕栏玉砌”“朱颜”的表现欠妥,未能突出作者对“物是人非”感慨。两首诗对于“一江春水”这一经典意象的再现也过于简单,未能完全突出“多”“深”“长”的丰富内涵。②在形式上,教师版的韵脚处理较好,学生版考虑不周,在不破坏意境的前提下,可采用灵活换韵的方式解决。③两首诗中一些语言(如文中画线处)仍缺少诗歌的优雅与优美,皆为玩味的好素材,值得大家细细推敲。其中一些诗句可试做如下修改,供师生交流:
A春天的花,你何时才会常开不败?秋夜的月,你的清光如何才能永远皎洁?往事如烟,却始终把我纠缠。
(突出原作中以“问”起笔,突如其来,紧摄人心的效果。尾句以“答”收束,遥相呼应。其修改可在首句修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完成。)
B明月如霜,照出长长的身影,故国的多少惆怅,在清寒的月色中沉浸。
(ABAB式押韵,强调诗句韵律的和谐。A、C的改也兼顾这一特点。)
C玉石台阶,静卧在庭院,雕花栏杆,依旧完美,只是——任春风劲吹,那美丽的容颜,却永远无法唤回。
(改学生版,鼓励引导学生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炼、灵活和跳跃。在不背离原诗意趣的前提下,大胆驰骋自己的想像,见仁见智。)
附: 《虞美人》(教师版)
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
多少往事若烟云过眼。
昨夜小楼上又刮起东风,
回想往事,我心忧伤,
今夜明月高照,
故国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
只是美丽的容颜不再!
若问我此时有多少愁,
正如那一江春水,
滚滚东流。
《虞美人》(学生版)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
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
又刮来了东风,
明朗的月光下,
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
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
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绵绵不绝。
三、学生自评《雨霖铃》
1、小组讨论。①重点关注“意境”和“语言”;②每个同学可将修改的重点集中在所选诗中某一组重点意象上。
(5分钟组内交流,要求针对重点意象进行修改,既集中精力亦提高修改的频率扩大探究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
2、集体交流。
(教师相机点评,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要注意对脱离原作的随意发挥加以适当的引导,重点关注对原词意象的再现是否到位。毕竟,这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
3、阶段小结 。
①重点关注意象:A寒蝉、长亭、骤雨;B帐饮、执手、泪眼、兰舟;C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是词中最耀眼的明珠,无论怎样改写,都应尽可能使其始终光亮如鲜;②网络版意象虽得以体现,但语言欠平淡缺少诗意;教师版语言精炼,意象体会较细腻;③网络版形式比较拘谨,个性创意不多;教师版诗句及形式相对自由灵活,一些诗句有创意,对原诗的意象发挥基本合理。(诗中画线部分预设为重点修改对象。修改略。)
《雨霖铃》(网络版)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
一阵急雨刚住。
城门外,
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
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
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夜雾沉沉的楚天,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身在何处?
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这一去长年相别,
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
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
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教师版)
秋蝉哀鸣,婉转凄切,
风住雨歇,
一轮斜阳映照长亭。
城门外,小帐中,
玉壶美酒,两副愁颜;
依依不舍,双手紧握;
船夫你莫要这样催促,
此刻,我们宁愿时光凝固。
注目你的身影,渐去渐远,
遥望南天空廓,
暮霭沉沉……
千年万载,离别——
令多少有情人肝肠寸断,
秋风落木,凄清——
使我痛苦难捱。
夜冷酒醒,此身何处?
晓风吹杨柳,
残月照秋波。
一年三百六十日,
良辰美景只是烟云掠过,
眼里心中已被你的身影占据,
只是,那无限思念——
去向谁诉说……
四、课堂总结。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语言的游戏,其实,诗歌是很好玩的。我们摆弄着诗歌的形式,玩味着诗歌的语言,揣摩着作者的心情,再现了诗歌的意境。在这玩味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诗人,每个人都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彼此心领神会,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的诗意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