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县实验小学 赵爱华 3月
一、广义教材内涵的说明
1、工具箱:科学课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 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所谓“动手做”,它起源于法国的“Hands on”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动手,亲身经历。其内涵是“听到了会忘记,看到了能记住,做了才能学会”。工具箱的配置就使“动手做”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可能。
2、科学活动手册:仅仅动手不能算真正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还包括重要的动脑、动手活动。《科学活动手册》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它既包括儿童对各主题已有知识、经验的检查,还包括各种观察、测量数据的记录。最终的目的是让《科学活动手册》真 正成为儿童自己编的“科学书” 。
3、教科书:(1)尽量不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有关的结论性知识,尽可能使结论由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基础。(3)用提示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探究,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此,教材采用了提示方式的“扶”和留白方式的“放”来实现这一思想。
4、光盘:配合教学进度,合理使用。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共有五个单元和一个自由研究单元。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
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 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五单元:《太阳和月亮的移动 自 由 研 究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太阳和月亮的移动》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的设计,皆在通过亲自去捉一捉,养一养、安个家等活动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近距离地接触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身体特征、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学会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自已擅长的方式交流和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且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在认知方面,本单元学习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多少有关蜗牛、蚂蚁、鱼等动物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完全可以不受教材指定的动物种类的局限,而可以因地因时因校制宜,选择其他小动物开展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工作,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的探究兴趣,又不能乱哄哄地热闹一阵,应掌握教学节奏,目的明确地让教学富有成效。
1.观察蜗牛
首先要捉蜗牛,并观察、描述和画蜗牛,在捉的过程中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征,并且通过仔细观察,探究蜗牛是怎么出壳的,蜗牛爬行时会留下什么印迹,蜗牛喜欢吃什么,它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蜗牛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动手给蜗牛安个家,把探究活动继续延伸下去。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情感,懂得珍爱生命,不伤害小动物。
2.观察蚂蚁
探究过程与观察蜗牛基本类似。学会捉蚂蚁的方法,由于蚂蚁的体型较小,更需要细心,观察仔细。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测量,作简单记录并描述结果。可以探究蚂蚁及蚂蚁群体的生活方式,探究它们都吃些什么,还可以探究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探究的问题还很多,如“蚂蚁认路的秘密”、“蚂蚁爬行的速度”、“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等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由选择探究课题,在玩中发现,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观察鱼
本课在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描述鱼的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列出了一些探究课题,但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组合作,共同制定计划,设计研究方案,相互交流。
4.动物——人类的朋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缺乏认识,使得这些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的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护动物资源,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必须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村中的重要一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课着重让学生体验环境保护、热爱生命、珍视地球上的动物朋友等方面的情感。
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4课。
1.土壤里有什么
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亲近土壤,通过给土壤里的东西分类,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学生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首先让他们预测一个菜园土的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手持放大镜检查土样,探求土壤里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
2.落叶变成了什么
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有机成分——腐殖质,了解蚯蚓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通过观察含有腐殖质的土壤,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当学生用菜园土、腐败植物和蚯蚓组成了一个肥料袋后,就搭起了第2课的演出舞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他们就要长时间地观察植物在土壤中是怎样腐烂的,通过制作肥料袋,使学生亲历肥料产生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蚯蚓在土壤成肥中的作用。
3.我们周围的土壤
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自己家乡的土壤,调查家乡的土壤资源,了解家乡的环境资源。通过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了解不同土壤有着不同的成分,不同成分的土壤的特性不一样,所以识别不同土壤的特性成为本课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探讨和比家进行的土样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把土壤弄湿;把土壤放到水里面:把土壤团成一个球状:在纸上涂涂、画画,观察出现的痕迹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鉴定土壤特性的一般方法井了解土壤的不同特性。例如,潮湿的黏土能团成一个球,而一堆潮湿的沙只能散在手中;他们还会发现土壤能吸收水分,变得潮湿。识别了不同土壤的特性以后,就可以以此来辨别自己家乡土壤的类型,在此基础上,了解家乡土壤中都生长着什么植物。
4.土壤和我们
这一课着重探讨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土壤对生命、对人类的贡献,了解人类的某些行为会对土壤产生危害。本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第2课制作的肥料袋,学生在学到一些肥料形成的基本原理之后,当他们观察到袋子里的植物已经分解并且变成土壤的一部分时,他们就发现自然界能够回收腐烂物并且再生产,这是一个循环概念的渗透。通过比较一个有蚯蚓的肥料袋和一个没有蚯蚓的肥料袋,他们会发现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保护土壤的具体行为是保护土壤里的生物,从而增强学生的土壤意识和环境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结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种植油菜的活动互相结合。
第三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1、 种子里面有什么
对种子的观察分为两个层次:先从外观上进行观察。通过对于种子与用水泡过的种子的比较,找出它们在大小、软硬、颜色深浅方面的差异:再通过解剖用水泡过的菜豆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课文中以两幅图的形式展示了如何解剖、观察种子内部的方法:剥开种子,使用放大镜观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剖其他一些种子,如花生、蚕豆、玉米,甚至核桃,找出它们与菜豆种子的共同特征或不同特征。引导学生找”种子里的植物宝宝”。根据“种子里哪部分将来长成茎和叶,哪部分将来长成根?”来提出猜想,制定出种子萌发的实验计划;通过持续一周的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达到“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目的。
2、种油菜
从本课开始,学生们将伴随油菜的生长,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在《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中,学生对“胚”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意识到油菜种子虽小,但是它是有生命的,也会长出植物的。课文以“让我们通过种油菜来观察植物一生”,号召同学们真正地到土壤里去种一种,强调用“种”来获得真切感受。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可能种植对象会不同,但种什么并不重要,重在“种”上。课文用7幅图详尽介绍了播种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有刚刚播种后的管理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在一起讨论讨论:怎样种油菜比较好’大家集思广益,拿出种油菜的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意见设计成对比实验,试着做一做,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油菜花开了
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油菜开花了,也给学生们研究花的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根据课文的提示,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油菜的花蕾。显然,这个活动应该在“10分钟小课”上进行,与油菜生长对比实验的结果刚好合并在一起总结,等到油菜花完全开了,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环节:(1)摘取油菜花。课文提示要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并且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器材,同时获得供后面研究用的一朵油菜花。(2)认识花的结构。按照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的步骤,先让学生说一说油菜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给出带有各部分名称的插图,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猜一猜各部分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说一说活动是认一认活动的基础,认一认活动是中心。(3)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通过解剖和制作标本活动,加深对花各部分构造的理解,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培养动手能力。
4.谁给花传粉
本课在栽种的油菜开花时期,引导学生探究蜜蜂给花传粉的秘密。通过观察干蜜蜂的身体,除了要让学生明确蜜蜂的身体构造外,还应启发学生发现蜜蜂的身体上长有“毛”。通过观察蜜蜂的身体构造,一方面认识蜜蜂的传粉功能,另一方面为后面建立“昆虫”概念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提供一个昆虫的范例。在接下来“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这一环节里,先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预测,根据预测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5.收获和播种
从播种到小苗出土,到开花,到结果,伴随着油菜的生长,孩子们也在一点一点成长。在“种油菜”的最后阶段,首先要带领学生观察油菜果实并描述它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一株油菜结了多少果实,一个油菜果实结了多少粒种子,计算一下一株油菜能结多少粒种子”的活动,与“一粒种子能收获多少粒”的预测加以对照,验证自己最初的设想与实际结果有多大偏差。其次,就是要对整个种油菜活动过程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可以用统计图或其他方法将油菜生长过程中高度的变化统计出来,便于分析。教材在这里有一个扩展的空间,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油菜种植的学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其他植物的果实。
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本单元分为6课。
1.认识固体
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天平和量杯等工具称量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使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本课是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把方糖、沙、土壤放入水中并搅拌,让学生详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说明哪种固体溶解了,哪种固体不溶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与水混合和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通过许多图例展示了这部分教学内容。
3.认识液体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全面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首先对生活中常见的四种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进行观察、比较,认识它们的一般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比较实验,再来认识液体更多的其他性质:不同的液体,它们的密度不同,还有黏稠度不同以及液体具有表面张力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更多的对液体性质的感性认识。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通过不同液体在水中产生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的实验以及生活体验,来认识液体的重要性质。比如,液体也像固体一样,有的沉有的浮:不同的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对于不能溶解于水的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溶解等等。并且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生活中液体这些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本课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的物体本来是沉在水里的,为什么改变了形状,或者借助于其他材料便可以浮上水面?让学生们通过亲手实验和玩小潜艇游戏,发现其中的奥秘。课文还引入“死海之谜”,解释了物体在死海中不沉的原因。
6.认识船
这节课是在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基础上的实践运用课,从了解船的发展、船的种类及船的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船,并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船,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五单元《太阳和月亮的移动》,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次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通过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和月亮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及其与影子变化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月亮每天的变化后面隐藏着一定的规律;意识到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期待学生会由此感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会包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道理,而且,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在教学方法上,本单元强调亲历,即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月亮的运动,观察记录月亮每天的形状。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大自然现象,探究所需要的材料也很简单,只要给孩子们一个充分的探究空间,他们就可以做得很棒。从教室里来到操场上,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测量、记录,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神圣而又有趣的事呀!太阳运行,万影移动,这壮观的自然现象一定会比钟表的滴答声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光阴的脚步;当他们通过一整天的观测记录,发现太阳运行和影子、气温变化之间的规律,当他们亲手制作的太阳钟指示出了准确的时刻,他们的内心将会感到多么喜悦与自豪!当他们在夜晚细心地观察月亮,和茫茫的天宇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着怎样的神圣情感?孩子们探究宇宙的热情将由此点燃——而这正是本单元最重要的隐性目标。
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和月相一个月中的变化都是较长时间的周期运动,孩子们要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周期的变化,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样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对于长期性的观察来说,没有能力方面的问题,只有责任心的问题,而这种长时间地投入到某个事物的观察中,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奉单元由4课组成,其中3课介绍太阳的运动及其引起的影子和气温变化规律,最后一课介绍月亮的日运动和周期运动。
1.太阳和影子
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1)通过“猜是谁的影子”游戏和画出树及电线杆的影子,建立对影子和物体的感性认识,并提醒学生,物体的影子与物体的形状及光源的方向有关。(2)组织学生玩一个轻松有趣的踩影子游戏,让学生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发现影子形成的规律及和太阳之间的关系。(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用自制的日影仪记录影子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子变化的规律。
2.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孩子们已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影子也随之不断变化,太阳和影子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节课,孩子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观测活动,来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模式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太阳(视)运动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学会用仪器测量太阳在天空的高度,研究太阳在一天中是怎么变化的,并且了解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影子的变化和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3.太阳钟
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映了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人们可以制作太阳钟。
教材中介绍了牛顿小时候做的太阳钟和一种平躺式“钟表”,以此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太阳钟的兴趣。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很多,古代人就发明了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还有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和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这些图片能让学生们大致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4.看月亮
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学生工具箱中提供了观察模拟月相的装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项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我们希望教师能组织、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活动,并作好观察记录,这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会积累科学数据的重要一环。
本课的另一项活动就是探究月亮一天的运动变化规律。这项活动需要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教材中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图示,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加强对月亮运动规律的认识。
三、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课的教学要突出“动手做”
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过程而轻结果
科学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单元学习评价”
科学课的教学要提倡单元备课、提前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