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逍遥游 教案18(人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复习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二、走近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解题 正音
逍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坳堂(ào) 草芥(jiè) 夭阏(è) 蜩蝉(tiáo)
舂粮(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
斥鴳(chì yàn) 泠然(líng) 万仞(rèn) 蓬蒿(hāo)
四、整体把握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他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鸠,都受世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7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五、读译第一部分
【掌握重点字词】
A、重点实词
1、怒而飞(奋起的样子)
2、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回旋而上)
4、而後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7、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众人匹之(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