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8(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08 10:56:16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
、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
.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
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
.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想:
 
 1
、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往往给学生认知、欣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采用戏曲欣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品味时,教师指导点到为止,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2
、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书同的《送别》曲,它写的是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板书《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语言品味

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赏读曲词《端正好》。(课下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先背诵开头和结尾的曲子,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放录象,再背诵。

1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可讨论商量
)
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花 、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板书)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提问: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字,但一个字就使全篇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阔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三、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赏析【一煞】、【收尾】两曲

(二)、(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提问:《一煞》《收尾》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字词用得好?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讨论明确:

 “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