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朗读背诵中感受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3、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初步了解中国的隐士文化
说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足见此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篇琅琅上口的好诗文,更在于它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窥视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隐士情怀。这也是本文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必拘泥于诗文字句译讲。可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课堂上则主要带领学生进行对语言现象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鲜活饱满,进而透过形象读出陶渊明心灵深处的追求和生命智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读成诵,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2、难点:理解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复杂情感。
说明:本文属辞赋类文本,讲究节奏、骈对,适合诵读吟咏。诵读涵咏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大多能读出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向往田园隐居生活的文人等,但对其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则需要教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去捕捉体会。比如文章在写归田之乐的欢愉的气氛中却不时跳出“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样的语句。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的孤独无奈,以及那份犹疑的洒脱。而这份复杂情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代隐士们共同的情怀。可让学生透过陶渊明这扇窗,窥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之一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志,有 “大济苍生”的愿望,为什么在十三年时隐时仕后选择了彻底归隐田园? 有人说《归去来兮辞》是出世入隐者高歌咏唱的宣言书。为何有这样的评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吧。 |
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可能较多谈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至于他的复杂心路历程可能较少提及。 |
高三学生对陶渊明及其诗文已经有一定了解,问题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
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感知课文 落实重点 |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对不能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 2、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 3、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及时给与帮助。重点: 1)、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可作范读。 2)、“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等。 |
1、自由朗读课文,对不能理解的字词进行圈划 2、讨论交流阅读中圈划的字词。 3、概括各段内容 1)、弃官归田的决心 2)、愉悦恬静的田园生活 3)、乐天安命的情怀。 |
本文属于辞赋类文章,适合吟诵。朗读是品味文章的重要途径。而文言诗文的教学要注重巩固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积累。疏通文义后的内容概括是对文章的一次梳理,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为下面的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