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典的价值和阅读经典的意义。
2、 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习惯,产生热爱经典的情感。
说明:
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如何阅读”的。
2、 难点:作者诠释“如何阅读”的方法。
说明:
本文不同于一般以介绍方法为主的说明文,针对许多学生面对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令人信服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解读文题的基础上,挖掘作者赋予本文怎样丰富的内涵,在相关资料的参考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 |
1、张汝伦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位作者,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张汝伦先生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2、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学者,他渊博厚重的学识积淀是从何而来的呢? |
学生们交流他们预习的资料,完成对 |
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会利用资料来帮助自己学习,同时 |
析题比较 分析文章独到的写作视角 |
1、请同学从分析文题入手,推导本文的写作内容。 2、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 3、阅读资料,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感受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 |
1、学生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 ,从分析文题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具体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 2、(1)通读全文。(2)分小组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如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的基础;为什么今天更需要加强对经典的阅读;经典与创新的关系;今天怎样经典等 3、阅读张汝伦先生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生命与读书》中有关怎样阅读经典的节选部分,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本文淡化工具性写法的独特写作视角。 |
析文需从破题始,作为高中生,需要具备从文题判断文章体裁和内容的能力,但读书又不可机械,必须紧扣文本,分析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 |
引辅助资料,再次品读文本,深层次理解全文 |
援引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全面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再次通读全文,想想文章的哪些内容似乎与文题无关,是否要删除这些内荣,为什么? 2、文章是怎样体现“如何阅读”这一核心的? 3、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 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告诉读者怎样阅读经典的文章,让学生感悟怎样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同样的主题。 |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概括出各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材料和文题的关系:例如第2、5、6、10自然段,作者强调经典与创新的关系,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现状,实际上就是在紧扣文题中的“今天”二字,强调在这个时代阅读经典的迫切性。 2、讨论交流文章体现主旨的方法:文章第8自然段中对经典两个基本条件的介绍,实际上是紧扣“如何”展开的,如何阅读经典,其实回答很简单,就是阅读真正的经典。所以作者巧妙地用“是什么”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怎么样”;而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通过对选则经典的“重文轻理”肯定,不也正告诉了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吗! 3、联系预习的资料,通过分组讨论明确作者在本文中不仅要告诉大家如何阅读经典,更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篇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极好的文章范例。 |
本文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写成“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章,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明白作者独到写作视角的基础上思考材料与主旨的内在联系,从而了深层次的理解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