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简笔与繁笔》(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9 16:53:15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2、  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述问题的方法。

说明:

本文是篇一题一议的文艺随笔,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文艺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所见所感,因此这种文体具有议论兼感想,行文活泼轻灵,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本身就是简笔文章的做好典范。所以,将教学的目标放在明确文章的辩证观点上,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写作的;同时,因为文艺评论本身的问题特点含有议论的性质,注意到文章典型的事例也有必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思路,正确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辨证的论述问题。

2、难点:理解简笔与繁笔和简练的关系。

说明:

因为本文理论性很强,在设计重点时候,有必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的辩证观点,同时,因为本文对学生的写作实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必须带领学生进入到理解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上,真正用辩证观点来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

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从故事和经典文章入手,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感受语言

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应有的语气和语调。

 

1、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

3、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和分析议论文的重要过程,让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的结构、论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