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少年》教学设计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文中描绘人物的手法。
3. 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4. 引导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倔强”。
5.学会会写的生字8个,会认的生字6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借助课题,学习“渡”。
1、 教师有意写错课题,使学生发现。
2、 对比学习“渡”“度”。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出声读课文,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
2、 教师检查自学结果。
3、 指名朗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说说读后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四、 读课文,自由质疑。
1、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 你打算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3、 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文,复述课文内容。
1、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 这篇课文讲了圆脸少年的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找出中心句:说一说渡河少年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倔强)
2、作者是通过孩子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孩子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4、组织讨论:
a.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b.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c.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孩子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d.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刚才我们是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内心活动感受到孩子的倔强的,这倔强从孩子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a.出示一组句子。
b.你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孩子的内心活动,你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孩子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组织学生交流。
c.秋风秋水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此时此刻,你觉得孩子真像什么?
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三、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了这一课的感受。
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三课时
一、过渡导入:
文章主要写了少年游泳渡河的事情,但又不局限于此,还写了他后来成了一名游泳健将。那么,渡河少年成为游泳健将是靠什么?渡河和成为游泳健将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通过细细地读课文,来研究这个渡河少年的成材之路,同时也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悟出点人生的哲理。
二、精读感悟
1、渡河少年最终成为了游泳健将,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倔强的性格+顽强的毅力[板书]
3、少年性格倔强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⑴再读课文1—10小节,先找到句子划出来,可读,可演,可联系自身谈感受。
⑵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可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也可揣摩人物心理)
⑶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对少年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使一个极具自尊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倔强性格也深深烙在了我们的印象中。
⑷第一次游泳渡河除了表现少年的倔强外,还写了他渡河时的情景。找出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少年顽强的毅力可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找一找,划下来。
⑴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⑵这句话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第一次详写,后来的无数次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还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⑶小练笔:
·秋去冬来, ,少年 。
·冬去春来, ,少年 。
·春去夏来, ,少年 。
(任选一个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5、学到这里,你最想对这个少年说句什么?
仿照作者,把他比作什么,或用“好一个 的少年!”的句式。
6、总结:少年倔强的性格触使他用游泳的方式来渡河,第一次完全是出于偶然;而少年顽强的毅力驱使他几年如一日游泳渡河,又是他成为游泳健将的必然。
请你用一对关联词来说说“渡河和成为游泳健将之间的关系”。
三、延伸升华
从渡河少年身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一分为二看待)
板书设计:
倔强的性格
渡河少年 游泳健将
顽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