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 长春版义务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备课
一、单元内容整体把握
第七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道理”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爱美的梅花鹿》这三篇课文,都是“小故事中蕴藏着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其中《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爱美的梅花鹿》语言比较生动形象,描写具体细致。教学中还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故事的脉络使学生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基础上,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实现自我教育。
本组课文内容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道理发人深省。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阅读兴趣。《南辕北辙》故事中的“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他们的人物个性既让人可笑,又引人深思。《爱美的梅花鹿》会让孩子们懂得,“实用”也是一种美。这些会不会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想想自已从中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四年级孩子正处于转型期,认识水平,意志品质都由所发展。但思维的品质也在于培养,他们虽不能和高年级相比,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课标》对中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据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学生思维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确定本专题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精讲多练,学法灵活,读写结合,练笔多多。
7-1南辕北辙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7-2滥竽充数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习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五、教学案例
《滥竽充数》扩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描写具体生动,文章有18个自然段,分两大部分,1——11自然段都是在写梅花鹿在河边欣赏自已。它边欣赏着自己,边自言自语地夸赞着自己。12——18自然段,是讲遇到了狮子的时候,是不好看的四条腿帮了它,而美丽的角却害了它。
这篇故事和前两篇相比,情节描写具体,语言生动形象,文中多次写到梅花鹿的语言,这些语言虽都是自言自语,但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感情色彩强烈而鲜明。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认识到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是朴实无华的,所以“实用”也是和种美。
二、教学目标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四、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梅花鹿在饮水的时候,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特别赞赏自己美丽的双角,同时抱怨自己的四条腿太干巴,结果在它遇到危险时,正是腿让它获得安全,而高兴之时又是美丽的角让它再次面临灾难。
(二)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检查生字预习情况,落实生字教学。
(三)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1、梅花鹿是怎样欣赏自己的美丽的?它有什么抱怨吗?
2、梅花鹿认为自己哪儿最美?哪儿最不美?
3、当狮子悄悄临近梅花鹿的时候,它的“腿”和“角”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文中的字、词、句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抓住这样几句话和这样一些词语。
梅花鹿美滋滋地想着,又看看头上的角,更是赞不绝口:“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或是像猴子那样一个毛茸茸的秃瓢,真羞死人了。”
梅花鹿久久地站在那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着。
从这现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梅花鹿的虚荣。特别是这样几个词语“美滋滋、赞不绝口、羞死人、久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要很好地理解。
而课文的第1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中的“噘起嘴,皱起眉,抱怨、没精打采”这几个词也可以看出梅花鹿是非常爱慕虚荣,追求处表美的。
课文的16、17、18自然段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高潮,从狮子的“欢喜”和梅花鹿的“战战兢兢”地“哭泣”,学生就会明白,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实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外表美丽的,但它却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更要注重内在美。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读写训练建议
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则寓言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小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