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槐乡五月》教学赏析”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槐乡五月》教学赏析”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触摸春天》教学案例与分析
- ·下一篇文章:“添枝加叶”趣读古文
《槐乡五月》教学赏析
一、创造氛围的情境化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了第一自然段,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槐乡很美。
生:槐花很香。
生:槐乡的孩子勤劳能干。
师:现在再次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槐乡——(插放课件)只见“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
图片非常美,其实盐城就是一个长有槐花的地方,只是在城里不多见,学生没有多少切身的体会。如此迷人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将每个人的心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随着画面的播放,教者点到即止,有声有色的朗读唤起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同时也为这一节课的继续学习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氛围”这种东西往往无法言说,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候能否创造出一定的氛围很重要。李老师比较善于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并能以此来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语文是有生命的。如此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甚至能体验到心灵的舒畅和快乐。
二、阅读训练的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这堂课中,教者没有游离于语言文字强行去“拉扯”学生,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巧妙的激励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当然“以读为本”绝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恰当指导,否则学生在原地转圈,是深入不到文本中去的。看似纯朴自然的教者语言,其实经过用心锤炼。在任何时候,课堂是真实的,但教者的精心准备肯定必不可少。
师:有声的朗读有助于投入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助于思考问题。现在就请大家默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情景,看哪些地方能体现槐花飘香和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
(学生默读)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开始吧。
(学生自选)
师:请女同学读小姑娘的,男同学读小小子的,读的时候还可以做动作。
(学生分角色读)
另外,李老师还采取了轻声读、赛读、看图片读、分自然段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上去简单的读书也可以有不同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而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默读可以让人边读边思考,大声读可以更好地投入感情,边读边做记号可以使人加深体会,边读边做动作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而忽视一定的阅读时间和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学生就很难对文本产生深入的理解,也不会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更不用说能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佳境了。
三、生动表演的入情化
皮亚杰认为:“人的思维、智慧实际上就是人的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的结果,没有儿童的外部活动,就不会有儿童思维和智慧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更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学生的纯真,机智地给以引导。
师:现在你们都是小导演了,请你们在小组内共同研究,怎样把槐乡孩子的热情以及槐花的香给演出来。
(生合作)
师:先说一下,哪些地方要好好表演?
生:外乡的孩子被熏醉的时候。
生:槐乡孩子拉外乡孩子去做客的时候。
生:送别的时候。
(生表演,师引导,气氛轻松融洽)
在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教者的评价语言和引导方式非常到位。李老师不是以“大导演”的身份来“指手划脚”,而是充分调动“小导演”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对表演者予以肯定,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将槐花饭的香,以及槐乡孩子的热情、勤劳、能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小客人”醉倒在槐树下、吃过槐花饭后用舌头舔碗时,当“槐乡孩子”大方地赠送礼物时,台上台下笑声不断。
四、思维拓展的深入化
最后,李老师以槐乡孩子的名义来请学生帮忙,为槐乡即将举行的“槐花节”出一些金点子(其实也就是作业)。内容如下:
1.为槐花节设计几句广告用语。
2.给槐花饭、槐花蜜、槐花茶等土特产起好听的名字。
3.对槐乡风景区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4.帮槐乡的小导游设计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如此新颖别致的作业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作业内容。一番紧张而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个精彩的点子出来了——
选择第一题的小组设计了非常精彩的广告语。听,“槐花美、槐花香,来到槐乡不想回家”“槐乡美啊槐花香,来到槐乡被熏醉”……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槐花是雪白雪白的,槐乡孩子的情也是雪白雪白的,槐乡孩子热情地欢迎你。”听上去似乎有点??/SPAN>嗦。李老师首先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请大家一起想办法把这句话再改改,争取更好。很快,有人举手了:“雪白的槐花雪白的情,槐乡的孩子欢迎您!”台下的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选择第二题的小组为槐花饭、槐花蜜、槐花茶起了好听又诱人的名字,比如“口口香”“甜到心”“千里香”……
选第三题、第四题的小组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此刻,学生奔放的情绪、敏捷的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在课堂中尽情展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业的“旧貌”换“新颜”给这节课带来了新的精彩。这种创造性的拓展延伸,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内化了文本,而且提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积极思考以及小组内交流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同时再次感受到了与别人合作的快乐。一个“槐花节”让学生有了奇思妙想的回答,更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赏析这样的课堂,也给我们语文教师以无限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