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见了,艾玛奶奶》有感
最近看了日本女作家Atsuko Otsuka写的《再见了,艾玛奶奶》一书,让我知道死亡原来是这样降临的,死亡的瞬间是这样平静的。本书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多发性骨髓癌)到去世的这段日子。照相机镜头追踪着这只猫所看到的奶奶,如实地反映了死神给奶奶的身体带来的变化。为什么艾玛奶奶的家人能如此坦然乐观地接受这个结局呢?可能是因为,奶奶活出了最后的尊严,她的家人理解并且尊重她的心愿。艾玛奶奶很平静地决定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尽量为自己的死作好准备,这一切也许全都源于她对家人深深的爱。当某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如果有人还在追悔“假如那个时候我那样做就好了”,那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艾玛奶奶一定不想给任何人留下那样的痛苦与遗憾。艾玛奶奶的家人说这是奶奶留给他们的“最后的礼物”,直到现在他们仍充满了感激。艾玛奶奶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
在读此书之前,死亡——在我的脑海里,曾是这么一幅图画:灰色的天空和很多的爆花米。第一次听说死亡,是1987年,我的外婆去世了。那天,我下午放学回家,在爸爸的单位门口(我家就在爸爸的单位里面。前面是办公楼,中间有一个院子,后面就是我们的生活区了。),一位叔叔看见我说:“玲子(我的小名),你外婆去世了,你爸爸和妈妈都回老家了。你一个人回家写作业,怕不怕?如果怕,就在我办公室写。你姑妈下班后会来照顾你。”叔叔的话刚一说完,只听“砰”的一声。哦,院子里来了爆爆米花的。把对外婆去世的消息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我,一下子拉到了爆米花上。我看了看跟我说话的叔叔,又抬头望了望天空,什么也没说,独自回家去了。在我的记忆中,那天的天空很灰很灰。回到家里,餐桌上摆了好几袋爆花米,有大米的,有玉米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长的,有短的,有红的,有黄的……由于事发突然,爸妈没来得及带我参加外婆的葬礼。第二次听说死亡,是1990年,我的外公去世了。外公和外婆的感情很深,这是后来听妈妈说的。一天,爸爸和妈妈在阳台上挑菜,我在房间里写作业(我的房间门正好和阳台是相通的)。就听妈妈对爸爸说道:“今天我给大哥打电话,大哥说爸爸的情况不是很好。老是一个人坐在门前的石梯上自言自语,问他和谁在说话,他说在和妈妈说话。”此刻,在我的头脑里,出现了外婆的背影(我对外婆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映像。)。矮矮的个子,背很驼,和地面差不多成90度角,头上包裹着苗族的头巾,包了一圈又一圈,看似很重。爸爸接着说:“那么,跟大哥商量一下,把爸爸接到咱们这儿来住一阵子,换换环境,对爸爸的健康应该会有帮助。”之后,外公和我们住了大约半个月左右。外公是一个很少言语的人,他对我很好。每天我放学回家,他都会先把妈妈给他买的糖、花生、瓜子放进口袋里,站在三楼的走廊上等我(在没有爸妈的陪同下,外公从不单独下楼。)。看到我后,就很开心地将零食从他的口袋转移到我口袋。我也很乖,会哄着他一块吃。外公很喜欢喝酒,不喝酒的爸爸,偶尔也会倒一点点酒,陪陪外公,助助兴(爸爸为外公夹菜比喝酒要多些)。外公喝酒时的动作,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夹一下菜,放下,喝一小口酒,又夹一下菜,又喝一小口酒……就这样,一小口菜,就能喝一大杯酒。后来听妈妈说,在以前很困难的时候,外公是用盐巴来下酒的。外公到我家时,神情已有些恍惚。我有时发现他的目光是看着他面前的某件物品或某一处,但是他的视线却似乎落在前面某个很遥远的地方。外公回老家了,他说外婆在奈何桥上等他。外婆去世的第三年,外公也去世了。印证了外婆的“奈何桥上等三年”的话。爸妈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业,没有带我参加外公的葬礼。外公的去世,让我除了灰天和爆花米外,额外增添了伤心。第三次面对死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