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精读课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6 17:24:32

阳光小学   董燕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这则寓言就是要借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寓意。
拿到《扁鹊治病》的这篇课文,在切入课文学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 引导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并且设计提问:读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预设: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怎样治病的?治好没有?结果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而后回答这三个问题,教师相机板书:
扁鹊      蔡桓公
多次劝说    不理睬
无能为力     病死了
2.请同学们齐读板书,并且看着板书,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抓住问题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掌握的方法。这样学生说出来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做到既简洁,又能抓住重点。
二、抓住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教给学生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的方法。
1.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蔡桓公的小病是怎么发展的?(皮肤——皮肉——肠胃——骨髓)扁鹊想到什么办法来医治?(敷烫——扎针——汤药——等死)进而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能够治——可以治——还能治——无能为力,你能看出什么?(蔡桓公的病已经由小病变成了大病,而且扁鹊知道这个病在每一步的时候治疗的难易程度,刚开始很简单,能够治,难度逐渐加大。)
2.  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就能看出扁鹊判断蔡桓公的病情,而且知道了扁鹊治病的方法,连治疗的难易程度都在扁鹊的掌控之中。由此可见扁鹊真不愧为一代名医。在对这一段的层层剖析中,引导学生体会在读文章时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去品读,不仅能够读懂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能了解到人物的形象。
三、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
1.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难点,即文章的寓意,我先从蔡桓公的态度入手,让学生再到课文中,找一找从2-4自然段哪些句子知道蔡桓公的不理睬,并用横线画下来。这4 句话并不难理解,我在教材的处理上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等方式,了解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进行描写,试着评价蔡桓公的为人,并把蔡桓公的情绪带到句子中自己练读。
2. 通过多种方式的练读,大多学生已经能在劝蔡桓公的时候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讳疾忌医、防微杜渐”这两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两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我将这两个成语的本意解释给学生,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挖掘成语的引申义。
3. 我引导学生思考蔡桓公的病在我们今天看来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吗?还指什么?从而使学生知道在今天它还指我们身上的毛病和缺点。
4. 在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我巧妙地通过板书的方式,将黑板上的三个成语连在一起。即:(要)防微杜渐(不可)讳疾忌医(以免)病入膏肓
四、字词教学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字词教学。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对课文中要写的9个生字进行分析,将它们分在三处进行突破。
1. 在讲扁鹊给谁治病时,“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的名字当中有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进而引导学生注意这三个字的不同结构,即“扁”是半包围结构,“鹊”是左右结构,“蔡”是上下结构,在这三个字中,我重点指导“蔡”字中间部分的写法:中间这一部分容易写错,它表示的是用手拿着肉,所以你看这一部分是一个“月”字的变形,举起手来和老师一起书空,撇、横撇、点、点、横撇、捺。最后让学生拿起笔来,在书上生字表的地方,把这三个字各写一个。
2. 在讲蔡桓公对待扁鹊的多次劝说的态度时,不理睬的“睬”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不理睬连眼睛都不愿意去看一眼,所以这个“睬”字是目字旁,右边表示这个字的声“采”,所以在写这个字时要注意是目字旁加上一个“采”。
3.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还有5个藏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自己读一读这一段,红色的生字注意把它读准。红色的两个字是我们今天要认的字,第一个字是“烫”;第二个字是“剂”。“烫”字和“敷”字组成了一个词语“敷烫”,为了理解“敷”字的意思,我事先查了字典,“敷”字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搽上,涂上②铺开,摆开③够,足。让学生思考放在这句话里边,“敷”选择哪一种解释?当然是选择第一种。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如我班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郑子杰就已经讲到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正是我准备揭示文章的寓意时要出示的词语,既然学生已经说出来,我就顺势将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的醒目位置。这正是宝贵的课堂资源。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如纠正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错时,及时进行纠正。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教完本课,总觉得并不完美,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想法:
1. 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加入对扁鹊资料的介绍,这样学生对名医扁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文的理解扁鹊一次次劝说蔡桓公做好铺垫。
2.  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应该更丰富一些,如我让学生劝一劝蔡桓公的时候,我们班的王海欣居然说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多么宝贵的课堂资源呀!如果我能因势利导,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发言,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就体现在这里。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只有认真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这也是学校组织这次常态课比赛的初衷。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