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陈俊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4页——117页。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掌握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配音)一个名叫徐秀娟的女大学生,长年与丹顶鹤生活在一起,为保护濒临绝灭的丹顶鹤群而努力工作,最后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震惊的是,自从徐秀娟去世后,丹顶鹤也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不久,也无疾而终。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与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已的情感,自已的爱憎,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发生在昆明翠湖边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与海鸥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12节。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再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在课文旁白处写上自已的体会。
三、 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交流:(出示课件)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指名读一读描写作者外貌的句子。作者在描写老人的外貌时,你发现了什么?你
从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老人的衣服褪了色,蓝布包褪了包,就也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说明他与海鸥做伴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生: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通过“步行二十多里”“只”这几个地方可以看出老人爱海鸥。
师:二十多里有多远?而且每天二十多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渲染:每天早上吃过早餐,老人背着头天晚上为海鸥做好的粮食,舍不得花五角钱坐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70多岁的老人总要步行来喂海鸥,真令人感动,谁来读一读?
师:谁还来交流交流自已的体会?(出示课件)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创设情境)。
1、在这有声有色地乐谱中,你听到了老人与海鸥在说些什么?
2、听了老人呼唤,海鸥来得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欢快地读一读?
3、听了老人呼唤,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再欢快地读一读?
4、海鸥吃得慢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来读一读?
师:通过老人喂海鸥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老人爱海鸥。
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5——12节,说说你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老人为海鸥们起了名字;
生:我知道了老人一说到海鸥就非常高兴。
师:(音乐)十多年了,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是他的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像在他的父亲。可是,这对父女却永远地分开了,这对亲人却永远地分开了。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老人他去另一个世界喂海鸥了。
师:(出示课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看见了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仿佛……请同学们在省略处补写一两句。
师:当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在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句子。
生:我交流的是: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到了意想不到?谁来读一读?
师:如果此时当你看到天天都来喂你食物的亲人的遗像时,你会连声鸣叫什么?谁再读一读?我听到了海鸥的伤心,我们就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交流:(课件)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海鸥们为何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像?(海鸥们都想来送海鸥)你感受到了什么?(海鸥对老人的爱)那谁来读出海鸥对老人的爱?海鸥们站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这是多么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谁再来读一读?此时的老人不能来喂海鸥了,以后也不会了,我们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交流:(课件)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想像一下那是什么样的场面?谁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四、填补空白,感悟真情
师:听着你们读,我也被海鸥送老人的场景所感动,我也想读一读。它们大声鸣叫着,此时它们又在鸣叫什么呢?拿出笔在文中补写。
师:同学们,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首真爱与感恩的歌,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我想对你们和我自己说,今后无论对人还是动物,都应该有一颗至诚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