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部分
- ·下一篇文章:高考复习之字音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
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
六看一抓,要记清;各种题型、答题模式烂熟于胸
考点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应对策略 |
备考方法 |
备注 |
诗 词 鉴 赏 |
1、读不懂诗的意思;字面意思理解不准,对诗词的主旨把握不到位。 2、审题不准,答题要点不全。 3、答题思路不规范。 |
1. 读懂诗意,有“六看” 一看标题,定内容;二看作者,定风格;三看注释,定主旨;四看抒情议论词句,定思想感情;五看景物特点,定感情基调;六看手法,定表达技巧。 2、抓审题。审清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而且组织答案应尽量做到要点齐全,按照分值设定,分点作答。 3、 注意景与情的转换:景物有何特点——营造怎样的氛围——表达什么情感。 简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尤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简答题,给什么答什么;比较鉴赏题,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都要答到。 |
1、一定要有文本意识。 2、结合背诵,复习课本中的诗歌(风格、流派、主要的情感与思想、技巧手法等); 3、复习历年的高考题中的有关诗歌鉴赏的题型,根据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巩固; 4、对照标准答案,分析领悟答题思路。 |
08\09年高考题 |
补充材料:
诗词鉴赏
一、情(情感、主旨型)
命题角度: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表现某种情感的
提示:
概括情感可能就整首诗,也可能就某一联或某一句,注意审题。表述时不但要回答诸如“喜悦、孤独、惆怅”等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还应答出为什么或在什么境况下有这种情感。
如何体现情感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1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例2 示长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景(意象、意境型)
命题角度: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景象)?
(2)这首诗写景有何特色?
(2)诗人是写景如何体现某一特点的?
提示: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
(2)从角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色彩、修辞等方面结合诗句分析。
(3)如何体现某一特点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角度考虑,结合具体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