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九册音乐 第四课 快乐课间
荡秋千:用三拍子节奏与图谱。
时钟:用二拍子。
(四)小结:不同的节拍有不同的韵味,让我们在乐曲《威尼斯狂欢节》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威尼斯之旅。
(五)随音乐《威尼斯狂欢节》律动出教室。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1、欣赏《陀螺》、《旋转木马》
2、两首歌曲复习
二、 教学目的:
1、欣赏乐曲《陀螺》,知道这是法国作曲家比捷创作的管弦乐《儿童游戏小组曲》中的一首小曲,乐曲描写儿童转陀螺的情景。
2、欣赏乐曲《旋转木马》,知道乐曲是一首电子琴曲,能感受乐曲三个部分的不同情绪。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巩固2/4、3/4拍的节拍感。
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聆听乐曲。
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乐曲描写的内容。
五、 教学过程:
(一)随音乐《跳皮筋》律动进教室
(二)音乐欣赏:管弦乐《陀螺》
1、导入:玩具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家都喜欢它。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个小玩具来,看大家认不认识。
出示陀螺并提问:谁玩过这种陀螺?说说怎样玩法。
2、课件出示介绍传统陀螺及玩法,
3、初听全曲: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描写玩陀螺时的音乐,你认为孩子们玩的是一种怎样的陀螺?
为什么?
4、介绍作者比捷
这首乐曲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比 捷(1838~1875)创作的,他也是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比捷很早就显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他4岁开始学习音乐,9岁进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从音乐院毕业出来时已成为获奖的作曲家和第一流的钢琴家。1871年比捷创作了十二首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这是一套以音乐来描绘儿童世界的小品曲。后又根据其中的五首改编成管弦乐曲,1873年于巴黎正式演出。组曲中的每一首都有标题,分别为:《进行曲——喇叭与铜鼓》、《摇篮曲——布娃娃》、《即兴曲——陀螺》、《二重奏——小先生、小夫人》、《加洛普——舞会》。第三首《陀螺》就是我们今天欣赏到的管弦乐曲。但比捷的主要兴趣依然放在戏剧音乐方面, 他曾为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后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他还创作过多部歌剧,其中《卡门》于1883年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后,誉满全球,成为世界音乐的不朽名篇。
5、复听全曲:陀螺转动和抽打陀螺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边听音乐边律动,说说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玩陀螺时怎样的情景?
6、再听全曲:学生边看谱(简谱与图形谱)边听音乐律动,说说乐曲是怎样表现孩子们玩陀螺游戏时欢快热烈的气氛的?
(三) 音乐欣赏:《旋转木马》
1、导入:同学们感受了玩陀螺这个传统的游戏活动,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感受一下游乐场坐里的情景。
2、初听全曲
设问:
(1)你能从快速的节奏、高低起伏的曲调流动中,想象到孩子们在游乐场里干什么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请看书上插图,坐过旋转木马的同学请举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坐旋转木马是什么样?(上下起伏)
4、欣赏孩子们坐电动木马的录像片段,仔细观察电动木马的运动是如何转动的?
5、复听全曲
设问:
(1)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用举手表现出来。
(2)乐曲的第一部分与哪一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3)你认为每个部分分别表现了孩子们骑木马时怎样的情景?
6、再听全曲
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乐曲,从乐曲中你能感受到电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吗?
7、小结:这两首乐曲都是用了快速的节奏和高低起伏的大跳音程,描绘了孩子们快乐的课间活动,你们能讲讲自己的课余活动吗?
(四)歌曲复习 1、《哦,十分钟》 2、《大家来唱》
(五)随音乐《哦,十分钟》律动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