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风情》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07 08:11:07
(教师手风琴伴奏)
(铃鼓的学生站到小组前打节奏,其他学生一边合唱《一杯酒》,一边律动。)
四、活动《掀起你的盖头来》
1.手鼓练习
师:刚才你们表演的时候手里拿的乐器叫……看,老师手里拿的乐器与你们手中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
师:这个叫手鼓,新疆语叫“达甫”。同学们刚才用的铃鼓是用来代替手鼓的。新疆的许多民族都喜爱用手鼓;但是你们知道它是哪个民族舞蹈伴奏中,最常用、最不可缺少的乐器吗?  (维吾尔族)
(CAI:手鼓表演图片及背景音乐)
师:是的,请看——这是老师此行拍摄下来的一组画面: 维吾尔族小伙子打手鼓的样子非常神气!谁来模仿一下?
(老师为学生戴上新疆帽,模仿打手鼓的舞姿。)
师:(赞扬地)敲手鼓的小巴郎,你真是个“乌斯塔”!(汉意为“能手”)
2、舞蹈表演
师:维吾尔族被誉为“歌舞民族”,它的手鼓和舞蹈是分不开的,人们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也可以伴着手鼓的节奏舞蹈。老师这次去采风,就学会了一个好看的舞蹈。你们也想学习吗?下面我跳你猜,舞蹈的名字叫什么?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伴奏音乐)(教师示范表演)
师:刚才老师的舞蹈叫?……有哪些“掀”的动作呢?
生的活动:回答并表演动作;
师的活动:为表演学生戴上新疆帽。
师:(边戴新疆帽边讲解)维吾尔族女性喜欢配戴艳丽的或洁白的头巾,一来可以遮挡风沙,二来用做装饰和表演,就象老师刚才的舞蹈动作。
(做全体起立手势,结合“掀”的动作讲解移颈、绕腕手、点步转,带领学生练习 。)
师:还有哪些男生的动作啊?
生:回答并表演动作。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歌唱音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动作,练习舞蹈。(教师巡回指导)。
师: 维吾尔的译音是“团结、联合”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也合作表演一下?
生:答(邀请手鼓一同表演)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歌唱音乐)
师:好的,有请手鼓——就让我们共同载歌载舞,打起手鼓唱起歌吧!
(学生边歌唱边舞蹈,手鼓伴奏配合表演)
五.收获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唱出了乌孜别克人的热情好客,舞出了维吾尔族的美好生活!真正感受到了天山风情!最后,让我们用一句新疆语再见:“霍西!”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伴奏音乐)
(学生做各种新疆舞蹈动作走出教室,结束本课。)


《天山风情》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我在音乐教学中,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音乐课活起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兴趣是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今,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单纯放在教材内,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教研中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有着由衷的兴趣和喜爱。音乐书里的歌曲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胃口”。因此,在《天山风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产生一个想法:把《天山风情》教材中的五部分内容进行重组,选定了欣赏女声独唱《玛依拉》和活动《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部分。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有多媒体显示屏、精心制作的CAI课件,在分段赏析中,利用多媒体缤纷的画面、协和的音响,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并从中体验到不同乐段所表现的情景,感受天山脚下,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自己点击课件中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本课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歌声《你会爱上她》导入,作为了解相关文化的切入点,引出每一项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赏、歌唱、舞蹈等活动中,感受新疆的民俗风情;了解新疆歌舞艺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风土人情为纽带,组织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你会爱上她》,引入情境。实践证明:把“我唱你猜”的环节放在授课开始,新颖独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赏析歌曲做铺垫,激发兴趣第一部分内容为听赏女声独唱《玛依拉》,我带学生走进了哈萨克,认识了诗人玛依拉、歌手玛依拉。我告诉学生,当地的人们把诗人和歌手尊称为“阿肯”,就是能写诗会唱歌的艺人。玛依拉就是受人尊重的“阿肯”。由此引出哈萨克民族的爱好、特点、性格,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以创设情境为依托,解决难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唱兴趣,通过创设牧民家中做客的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去听,提示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心去体会情境、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学唱实践中感受情绪,参与讨论、设计律动、表演敬酒等。这样,使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多种形式练唱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集中注意、敏锐反应,以及对节奏的准确衔接和对音符时值的感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开拓视野。在这一环节,加入新疆特有的舞蹈、民俗文化、乐器,通过老师的现场展示与精美课件图片展示双重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并加以学生自己的创作。
这样一步一步学习,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发展,而且音乐兴趣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发并运用好音乐素材,不仅能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容易激发灵感和创意,让人人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兴趣,而且可以发挥教师的表演潜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天山风情》成功的教学实践,我由衷的心得是: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表现的是文化恢弘的气势,记录的是人们的喜怒悲欢,音乐寄托的是民族绵绵的情思,铸造的是一方热土的理想与梦幻。让我们都来热爱民族音乐,宏扬民族艺术吧!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