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民族的歌曲音乐 六年级《民族花苑》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17 21:22:56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六年级(上教版)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民族花苑》。本教时为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老师表演的傣族舞蹈欣赏为切入口,感受、学习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特点和基本动作;从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上,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对表达音乐形象、抒发情感起到的作用,并从中感受傣族音乐的风格特点;通过乐曲《芦笙舞》的吹奏,掌握口琴小字二组E的吹奏方法及后16分音符节奏的准确把握,并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和优美的音色吹奏乐曲;最后通过分小组竞赛的拓展活动,扩展到对其他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听辨与演绎。整个的学习过程,以贯穿音乐要素为主线,通过欣赏、演唱、舞蹈、吹奏、小组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相关技能,并产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兴趣,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整节课的课型是以欣赏为主要板块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傣族和苗族歌舞音乐的欣赏,了解当地的音乐舞蹈风格特点和人文风情,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对我国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傣族乐曲《追渔》的听赏、演唱、舞蹈等综合活动了解傣族的歌舞音乐的风格特点。
2、通过“听音乐、辨民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对比了解藏族、傣族、蒙古族、朝鲜族和维吾尔族不同的歌舞音乐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傣族的歌舞音乐文化和民俗风情,认识傣族的代表乐器--葫芦丝、象脚鼓
2、通过乐曲《芦笙舞》的吹奏,掌握小字二组E及后16分音符节奏的吹奏,感受苗族音乐欢快、热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傣族乐曲《追渔》
2、学跳傣族舞蹈(基本动作)
3、口琴吹奏《芦笙舞》
4、创造与拓展:竞赛“听音乐,辨民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表达音乐形象、抒发情感起到的作用。感受傣族歌舞音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准确吹奏小字二组的E(e2),把握后16分音符节奏的吹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舞蹈,猜民族(出示中国政区图)
师:老师表演舞蹈片断,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生:……,傣族。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傣族的音乐文化与民俗风情,感受傣族的音乐特点吧!

说明:我们在第一课时中已学习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音乐作品,因此,我在中国政区图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上标出“★”。
教师手拿葫芦丝跳傣族舞蹈,舞蹈音乐为《追渔》。

 
二、欣赏傣族乐曲《追渔》
1、初识傣族
(1)看地图,识民族
师:同学们知道傣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哪个省吗?(出示中国政区图,用“★”标出云南省)
(2)简单介绍“傣族”(出示“傣族”的民族图片)
师:请看这两位傣族人民,男子手上拿着乐器,而女子头发盘起,穿着筒裙翩翩起舞。生活中,傣族人民不仅长得漂亮、俊美,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同学们知道老师跳舞时拿着的这个乐器叫什么名字吗?
生:……,葫芦丝

说明:通过教师表演的一段傣族舞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熟悉乐曲主题,了解舞蹈道具——葫芦丝。

2、认识傣族代表乐器之一:葫芦丝(图片)
(1)介绍葫芦丝
师:葫芦丝是傣族、彝族、阿昌族常用的吹奏乐器,又名葫芦箫。
它是由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并列插入葫芦内,中间较长的一根为主管,开有7个按音孔,通体长约30厘米。口吹葫芦细端,手指按在主管上的指孔上,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与合奏。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傣族乐曲的主旋律就是由葫芦丝演奏的,乐曲的名字叫《追渔》,我们一起来欣赏。
(2)传阅葫芦丝
(3)聆听第一部分主题音乐片断
(4)跟着钢琴,学唱主题音乐。
3、认识傣族代表乐器之二:象脚鼓
(1)主题音乐中除了葫芦丝的音色,还有其它特色鲜明的乐器吗?
(2)再听一遍(教师提示学生鼓点的节奏:2/4 × ××︱× ××︱)
(3)象脚鼓(出示图片)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伴奏中,是傣族歌舞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4)演唱主题旋律,用手或脚拍击鼓点的节奏,为演唱配伴奏。

说明:从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入手,了解葫芦丝与象脚鼓这两件风格鲜明的傣族乐器。
学生可能不知道“象脚鼓”,只要说出是“鼓”,并能掌握鼓点的节奏,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4、完整欣赏乐曲《追渔》
(1)完整欣赏乐曲,思考问题
a.这首乐曲分为几个段落?
b.各乐段描绘了什么场景?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
(2)讨论并小结:
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的歌唱性的慢板旋律——描绘了傣家山村美丽的景象和人们安详幸福的生活。
第二乐段:速度转为稍快,音域也提高了,情绪变得热烈欢快,仿佛人们在节日中欢乐地舞蹈。
第三乐段:紧缩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然后,音乐在宁静的气氛中慢慢隐去,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说明:1、通过乐曲三个乐段之间音乐要素的对比,了解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表达音乐形象、抒发情感起到的作用。
      2、在乐曲欣赏时播放云南的风景、傣族泼水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        傣族的文化风情:
“泼水节”: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他们看见谁就泼谁,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高兴。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同时也祝福着新的一年能够幸福平安。
 

5、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1)教师介绍并示范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三道弯”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2)学生模仿
(3)老师示范2-4个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学生学跳。
(3)配上《追渔》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师生共同舞蹈,体验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三、口琴吹奏《芦笙舞》(苗)
1、跟着钢琴熟悉、演唱旋律
2、学习小字二组E的吹奏方法,练习g1-e2大跳的吹奏

说明:通过乐曲的吹奏,学习小字二组E的吹奏方法,并通过大跳的单独练习,解决乐曲吹奏的难点。

3、学生练习全曲
4、练习后16分音符的节奏吹奏
5、欣赏《芦笙舞》演出视频,了解乐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6、用恰当的速度和力度,优美的音色吹奏乐曲
 
四、创造与拓展:竞赛“听音乐,辨民族”
公布竞赛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
      2、总共播放5段音乐,每听完一段音乐后,才能举手抢答
3、说出该段音乐的曲名(1分);该音乐属于哪个民族(1分)
4、根据民族选择相应的道具(1分);上前表演该民族的舞蹈(1分)
      5、每题的表演者须为不同的组员
      6、播放音乐和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大声喧哗
      7、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队;若干名“表演新星”
道具:哈达,葫芦丝,头巾,扇子,铃鼓
说明:每道题目满分为4分,整个环节满分为20分
序号
民族
歌曲名称
藏族
《青藏高原》
傣族
《月光下的凤尾竹》
蒙古族
《八骏赞》
朝鲜族
《桔梗谣》
维吾尔族
《青春舞曲》
 
五、课堂总结:(播放《爱我中华》的背景音乐)
 出示地图,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傣族、苗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感受到了他们各自不




同的音乐舞蹈风格和文化风情。虽然他们的音乐、舞蹈风格各不相同;他们的服饰、生活习俗各具特色,但是各民族通过歌舞音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却是相同的。相信56个兄弟民族齐心协力,一定能共创祖国美好、灿烂的明天!
 
【教学反思】
1、教师表演的傣族舞蹈激发了学生学习傣族舞蹈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于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能学得很好;在完整欣赏《追渔》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比三个乐段音乐要素的变化,准确地说出段落的划分以及各乐段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2、在通过g1-e2大跳的反复练习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吹奏后16分音符的节奏;在运用速度、力度的变化吹奏《芦笙舞》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结尾处可做渐强,有的同学认为结尾处可做渐弱,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共同尝试了强结尾与弱结尾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大家实践后发现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营造了两个不同的音乐氛围,由此认识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创造与拓展”的环节中,学生对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歌曲非常熟悉,说明在第一课时中所学的内容,学生都已掌握得很好;学生都能准确地选择道具,但是不能说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名,他们根据乐曲的主奏乐器“葫芦丝”判断出是傣族的乐曲,我很满意。
4、我感觉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某些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还不够顺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思路更加成熟。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