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能行!” 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我能行”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的第一个框题,本框包括“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两个目题组成,深刻理解自信的涵义,辨明自信的两个误区,做个自信的人,这对下两个框题的深入学习起到的铺垫作用,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1、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自我认识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看待,以致形成自负和自卑的心理障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所以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自强自信心。
2、七年级的学生缺少理性认识,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更多采用直观的感性材料对学生加以启发,通过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懂得自信的含义及表现了解自信与自负和自卑的区别并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与例举、表演与归纳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自信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培养自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
2、教学难点:自信、自负与自卑的区别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
2、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比较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同学们近来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在地震中有让你最感动的人或是事吗?
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林浩,救了两名同学,被称为“小英雄”的故事。(图片、材料)
设疑:
1、从小林浩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
2.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他救出了两名同学?
设计意图:导出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一框题《我能行》,感知我能行是自信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感悟自信
大家相信自信能改变人的命运吗?屏幕展示魏敏芝的故事
设疑:
自信给予了魏敏芝 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为自信魏敏芝
红遍了大江南北。
1.自信的含义:自信是对人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林浩和魏敏芝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
2.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让人们持有的是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设计意图:通过魏敏芝因为自信获得成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信的理解,总结出自信的内涵,通过对两则故事中主人公的认识,加深对自信的理解。
[活动二]………………………………【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