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为这个社会出力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你们觉得我们中国的这项公益活动进行得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展得很一般,在国外的话有一项职业,叫做“义工”专门从事这项活动,而且我们从香台电视剧里面我们也会看到,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电视里的男女主人公经常会在周末的时候抽空去孤儿院等地方献爱心,可是,我们中国却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同学们要去的话好像也大都是因为学校要求的。而且关于“志愿者”,这一活动在中国开展得也不是很好,首先是形式上,原本来说志愿者应该是大家有共同志向的人组织起来去做某件公益事业,而在中国则很大部份是先报名,谁愿意当志愿者,然后上面要是有什么任务了,就派下来,由志愿者去做,是一种由上级压下级的一个过程,形式上过于被动;其次,中国人对志愿者这一概念还不是很深入人心,比如我们大学的时候去安澜码头给路人提行李,基本上后来的人看到我们之后躲之不及,他们不相信有志愿者这一说法,唯恐是来打劫的;第三,志愿者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志愿,出于一种功利的需要,比如入党,我有个朋友,上次听说他义务去献血,本来还想表扬他一下的,结果后来他说,听说一生义务献血三次可以以后免费获一次输血的机会,原来也是出于一种功利心。
当然,现在来说拥有社会公德心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看图片(成龙)成龙的成功并不单单在于他的演义事业,还有他的艺德表现。现在很多明星,出去做什么公益活动一定要带上摄像头带上记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社会的更多认可,因为社会现在对此评价相当高,像现在刘德华等老牌的影视明星,他们能够艺术之树常青,是因为他们一生的公益事业做得相当多,艺德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其次再来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但更重要一点,这种回报和奉献是无私的,持久的!
那我们中学生要参加公益活动对我们自身有什么有益之处呢?(学生回答)
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像老师大学里就搞过一次关于老年人的社会调查,那次把我们温州市区所有的老人院都跑遍了,作了详细地调查,获得的数据被登在了日报上,使我们的知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像大学里有很多物理系的同学都会免费为同学们修电脑,这其实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学都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呢?你做了嘛?(出示图片,最后播放保护母亲河视频)
《关爱社会》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问题感受会有很多感性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很多是零碎的,片面的。所以通过《关爱社会》这节课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认同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问题,培养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这也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本课在教材中是安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相比较前面几单元 “成长中的我”(第一单元),“我与他人、集体”(第二单元)“与人相处的品德与艺术”(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着重阐述“我与社会”的关系,更注重现实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僵化生硬的理论阐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充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而且本课又可与学生的切身生活相联系,所以,我的教学设计的方案也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布置给学生两个任务:一、回去听听长辈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各方面,了解过去才会与今天有所比较;二是在班级里同学组成摄影队,去拍摄有关今天温州人生活的图片。关爱社会让每一个学生从了解身边的事情开始。
由于我们温州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本节课整体的思路设计就以温州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为主轴。首先,以五十年前温四中的图片与今天温四中绿楼图片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就发生在身边,而变化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校园,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入新课后,以我们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发展表化贯穿整节课,首先介绍温瑞塘河,“母亲河见证了我们温州的蓬勃发展,我们不妨从讲讲温州过去的事情开始说起,”在这一环节中,把主要的时间都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谈谈从长辈那里听来的过去的故事,然后对比一下,看看今天温州人的生活情况又如何呢?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摄影拍到的图片制成“衣在温州”“食在温州”“住在温州”“行在温州”“文化温州”五个版块,由负责拍摄的同学代表自已讲述今日温州生活。然后再分析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原因。“母亲河,她也看到了这发展道路上的种种社会问题,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以此过渡到社会问题的授课内容,并且以着重讲述了温瑞塘河的水污染现象,分析原因,影响的基础上了解温州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如人口负担、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等,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这些社会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当代的中学生,理应学会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的可取之处首先是课前的准备活动上,特别是班级里组成一只摄影队去进行实地的拍摄,每位同学对于能走出教室和书本,到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都有极大的热情,而且都能积极地出谋划策,拍摄到了很多比较有价值的照片,如现在温州的公共汽车、人们的衣着打扮,特别有位同学为了拍摄酒店里的丰富的菜肴,还特意跑去华侨饭店与饭店经理交涉,可以说也增强了同学的实践能力。其次,课堂设计上以温州的发展为主轴,而且能够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参与兴趣非常高,很容易就能够把这个话匣子打开。第三,课堂的前半部份全部将时间交给学生,以谈话聊天的形式,由学生来谈来说身边的人事和变化,充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说整堂课在设计上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在过渡上,每一个版块之间过渡语言并不精妙,如开头“九山湖畔的变化由我们温四中来作证,而我们的母亲河则见证了温州的变化”,像此类语言,整体感觉上比较牵强,还有课堂的整体把握上还有所欠缺,比如说课堂的应变能力方面,当谈到就业压力的时候问学生:“你们如果是这招聘会上的一员,有没有想过凭什么来获得招聘方的关注?”有些平日爱开玩笑的同学回答如“走后门”“用美人计”等等,作为老师这些答案有点出于意料之外,所以一时就不知该如何点评,这种上课的应变能力很明显还很不足。还有对上课发言的同学的点评上,在前面有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可是并不能做到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进行点评,还有在课堂的语音语调上,比如开头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过轻,好像不能马上带领同学进入这种上课的状态,这些都还是在整堂课的把握上出现的问题,在课堂设计方面,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在最后的关于社会问题的影响方面,其实与前面讲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讲述,是一种重复,当然,在细节的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你们觉得我们中国的这项公益活动进行得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展得很一般,在国外的话有一项职业,叫做“义工”专门从事这项活动,而且我们从香台电视剧里面我们也会看到,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电视里的男女主人公经常会在周末的时候抽空去孤儿院等地方献爱心,可是,我们中国却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同学们要去的话好像也大都是因为学校要求的。而且关于“志愿者”,这一活动在中国开展得也不是很好,首先是形式上,原本来说志愿者应该是大家有共同志向的人组织起来去做某件公益事业,而在中国则很大部份是先报名,谁愿意当志愿者,然后上面要是有什么任务了,就派下来,由志愿者去做,是一种由上级压下级的一个过程,形式上过于被动;其次,中国人对志愿者这一概念还不是很深入人心,比如我们大学的时候去安澜码头给路人提行李,基本上后来的人看到我们之后躲之不及,他们不相信有志愿者这一说法,唯恐是来打劫的;第三,志愿者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志愿,出于一种功利的需要,比如入党,我有个朋友,上次听说他义务去献血,本来还想表扬他一下的,结果后来他说,听说一生义务献血三次可以以后免费获一次输血的机会,原来也是出于一种功利心。
当然,现在来说拥有社会公德心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看图片(成龙)成龙的成功并不单单在于他的演义事业,还有他的艺德表现。现在很多明星,出去做什么公益活动一定要带上摄像头带上记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社会的更多认可,因为社会现在对此评价相当高,像现在刘德华等老牌的影视明星,他们能够艺术之树常青,是因为他们一生的公益事业做得相当多,艺德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其次再来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但更重要一点,这种回报和奉献是无私的,持久的!
那我们中学生要参加公益活动对我们自身有什么有益之处呢?(学生回答)
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像老师大学里就搞过一次关于老年人的社会调查,那次把我们温州市区所有的老人院都跑遍了,作了详细地调查,获得的数据被登在了日报上,使我们的知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像大学里有很多物理系的同学都会免费为同学们修电脑,这其实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学都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呢?你做了嘛?(出示图片,最后播放保护母亲河视频)
《关爱社会》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问题感受会有很多感性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很多是零碎的,片面的。所以通过《关爱社会》这节课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和认同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问题,培养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这也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本课在教材中是安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相比较前面几单元 “成长中的我”(第一单元),“我与他人、集体”(第二单元)“与人相处的品德与艺术”(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着重阐述“我与社会”的关系,更注重现实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僵化生硬的理论阐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充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而且本课又可与学生的切身生活相联系,所以,我的教学设计的方案也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布置给学生两个任务:一、回去听听长辈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各方面,了解过去才会与今天有所比较;二是在班级里同学组成摄影队,去拍摄有关今天温州人生活的图片。关爱社会让每一个学生从了解身边的事情开始。
由于我们温州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本节课整体的思路设计就以温州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为主轴。首先,以五十年前温四中的图片与今天温四中绿楼图片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就发生在身边,而变化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校园,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入新课后,以我们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发展表化贯穿整节课,首先介绍温瑞塘河,“母亲河见证了我们温州的蓬勃发展,我们不妨从讲讲温州过去的事情开始说起,”在这一环节中,把主要的时间都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谈谈从长辈那里听来的过去的故事,然后对比一下,看看今天温州人的生活情况又如何呢?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摄影拍到的图片制成“衣在温州”“食在温州”“住在温州”“行在温州”“文化温州”五个版块,由负责拍摄的同学代表自已讲述今日温州生活。然后再分析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原因。“母亲河,她也看到了这发展道路上的种种社会问题,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以此过渡到社会问题的授课内容,并且以着重讲述了温瑞塘河的水污染现象,分析原因,影响的基础上了解温州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如人口负担、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等,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这些社会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当代的中学生,理应学会关注社会问题,树立忧患意识,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的可取之处首先是课前的准备活动上,特别是班级里组成一只摄影队去进行实地的拍摄,每位同学对于能走出教室和书本,到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都有极大的热情,而且都能积极地出谋划策,拍摄到了很多比较有价值的照片,如现在温州的公共汽车、人们的衣着打扮,特别有位同学为了拍摄酒店里的丰富的菜肴,还特意跑去华侨饭店与饭店经理交涉,可以说也增强了同学的实践能力。其次,课堂设计上以温州的发展为主轴,而且能够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参与兴趣非常高,很容易就能够把这个话匣子打开。第三,课堂的前半部份全部将时间交给学生,以谈话聊天的形式,由学生来谈来说身边的人事和变化,充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说整堂课在设计上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在过渡上,每一个版块之间过渡语言并不精妙,如开头“九山湖畔的变化由我们温四中来作证,而我们的母亲河则见证了温州的变化”,像此类语言,整体感觉上比较牵强,还有课堂的整体把握上还有所欠缺,比如说课堂的应变能力方面,当谈到就业压力的时候问学生:“你们如果是这招聘会上的一员,有没有想过凭什么来获得招聘方的关注?”有些平日爱开玩笑的同学回答如“走后门”“用美人计”等等,作为老师这些答案有点出于意料之外,所以一时就不知该如何点评,这种上课的应变能力很明显还很不足。还有对上课发言的同学的点评上,在前面有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可是并不能做到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进行点评,还有在课堂的语音语调上,比如开头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过轻,好像不能马上带领同学进入这种上课的状态,这些都还是在整堂课的把握上出现的问题,在课堂设计方面,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在最后的关于社会问题的影响方面,其实与前面讲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讲述,是一种重复,当然,在细节的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Tags:
作者:教育文稿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