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知识专题1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14 09:34:51

知识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考点解读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还有可知性。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4、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5、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6、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理解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8、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9、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基础)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大脑和 “电脑”都不具备。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10、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12、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①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4、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5、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6、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17、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知识建构(以专题为基点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知识的问题设置、点拨、指导;易错易混知识探析;等)

 

 

 

 

 

 

 

 

 

 

 

 

 

(一)知识体系

 

含义

 

      客观物质性

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客观性

条件性

相对性

 

 

 

实践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ec8aac122bd4f6e

认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ec8aac122bd4f6e

物质

意识

 

 

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有规律的

 

        起源

本质    生理基础

        内容

           能动认识世界

能动作用

           能动改造世界

 

 

 

 

真理

 

 

 

 

 

 

 

 

 

 

 

 

 

 

 

 

 

 

 

 

 

 

 

 

 

 


 

(二)重点、难点知识

1、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1)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时,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2)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要明确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4)要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基本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

2、全面把握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b、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在观念中构建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现有的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某种变化,制造出新的事物,促进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发展,为人类造福。但是那些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c、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首先,主动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总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与前提。

(3)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消极的宿命论,又要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三)易错易混知识  

1.哲学中的“物质”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3.运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4.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因而都是错误的。 

5.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6.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属于规律。  

8.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制定和修改规律。  

9.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10.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11.意识的作用就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2.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3.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14.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5.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16.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7.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18.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极真理。  

19.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20.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21.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例题探析】

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解析〉本题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首先在头脑中调取有关真理知识的体系,明确其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材料主要阐明了我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一方面坚持,一方面要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答题方向。即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