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四章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导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教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图片、Flash动画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结合挂图来讲解,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总结。尿液的形成,比较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来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
学法利用知识接受型→主动探究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田世国获奖时的片段,他之所以成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其震撼人心之处在于捐肾救母,那肾有什么样的作用与尿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尿的形成和排出。(多媒体展示片段)………………………………【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