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期末水平测试 七、八年级生物质量分析
(2)不断优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经常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案例教学强调的是“从例到理”,即教学从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材料入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究,从而发现概念、规律和方法。它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案例展示(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示案例并质疑问难,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收集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质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运用案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
2.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物课的魅力主要在于发挥它的实用性,在于它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联系,而提高生物学科的素养则是它要求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做到这一点,需处理好以下环节。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不再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但是必要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点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建构中把握教材内容的要点,达到提高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的目标。
适度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科表达能力。训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重点,从不同角度、层次,精心设计不同题型练习或者利用好有关资料中相关的题目,对每一个题目的训练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心中要非常清楚解决学生什么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注意评讲,要着重讲清审题、解题的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运用、综合、归纳问题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2)进一步关注热点,切重实际
近几年的考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人文性、时代性以及生活性,每一次试题的编制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切入口,体现出生物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信息和关注热点问题,注意将社会现象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精心选取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这样的关注,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要一味地追求热点,特别关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以及有利于学生正确观点形成的时事材料。
(3)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讲究教学方法。课堂不仅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不同角度、层次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教学时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试题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或专题研究即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资源展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论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